钟永新:在《集字韵释》品赏研讨会的发言稿(2019)
2019-10-24 22:32:28
  • 0
  • 0
  • 6

钟永新

各位领导专家嘉宾,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集字韵释》研讨会学习交流。

  千年古县四川富顺县“古”在哪呢?除了设县建制较早,盐业历史悠久,历代人才辈出,古迹众多之外。本人认为还可以体现在历代富顺籍及寓居人士的著述方面,即古书形态。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富顺县志》里文化部分,前面列举了许多人物的著作书名,可惜许多没有保存下来,不过这也说明了“富顺才子爱写书”。至晚清民国风气大开以来,更有大量富顺人士的作品陆续问世,有些也许尚未发现公开。本次研讨会的《集字韵释》便是不太为当代人所知晓,实际上可谓一本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有趣之书,比如109页的三个叠加的繁体字“鱼”,读为“仙”,表示“新鲜”,便颇有些字趣,但此书并不是孤本,在孔夫子旧书网就已经售卖过三次,可能在民间尚有收藏。

  前几年,本人在网上已看到本书讯息,为刘安龙和高仁斌的文章,因未能看到原书,了解较少,只是感叹富顺民间学人隐士太多,时不时就有些老辈子的书籍浮现于世。收到影印版大体翻阅后,觉得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又在今日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再版,仍具备一定的传延价值。

  我主要谈三点:

  1、劝学所介入有助本书的推广普及

  前言首先可以看到《富顺劝学所公函》,说明其有官方教育机构参与推广传播,劝学所是清代科举制度废除后,为普及初等教育,推广学堂建设,学部在县一级设立的作为管理地方教育的专职机构,对推动近代教育行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类似现在的教育局部门。在富顺近代历史上,有廖正华(原富顺县立中学首任监督,即今富顺二中校长)、刘长述(刘光第之子)都撰写过游学书和劝学书。富顺劝学所更为长久,其相关资料尚未查询,目前在《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第1553期看到份《富顺县劝学所公函》(同期右面有篇《周作人启事》),可见富顺劝学的宣传影响和交流传播很早就登到北京大学刊物上了。

  当时鲜明的教育文化主题为“劝学”“游学”,今天则有“研学”,这有助接受新思潮与吸纳新风气,让本地学子走出家乡,扩大视野,有所成就。所以《集字韵释》第一页保留的劝学所公函,既属于出版推广具有的特殊机构印记,亦属于劝学所研究的一种实证资料。

  2、富顺文字学的研究传统非常深厚

  富顺文史老前辈易公度先生曾写过介绍富顺籍学人从事文字学的文章,指出富顺才子在文字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著作。而中国文字是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内容体现之一,在河南安阳市已经开办有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蜀学领域,四川人历代有不少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创作,如司马相如《凡将篇》,赋作保留大量汉代古语。扬雄撰有《方言》,被视为汉代语言文字学名著。富顺县在明清代则涌现不少人物参与,如晏铎有《小学注》(不知存否)。刘光第撰有方言志,宋育仁则是非常著名的文字学名家,很早便著有《说文部首笺正》,此书还被当代知名学者董莲池先生主编的《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9册》(作家出版社,2006.07)收录过。此外宋育仁撰写有《同文解字》《同文解字略例》《同文解字释上下附举证》《同文解字释例》系列,并与牛津大学东方学教授麦克斯•穆勒对话交流,得到指点,牛津教授还将他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成果赠送给宋育仁协助研究。宋育仁的儿子宋维彝著有《字索》,是《辞海》式的字书兼辞书。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小学家段玉裁在富顺为官时,有一些文字学和音韵学的研究著述。故而有这样的富顺文字学历史传统,《集字韵释》的产生就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地域爱好因素。

  3、《集字韵释》文史精神意义的体现

  我认为《集字韵释》的文史特色和精神意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时代背景极为特殊

  为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1893年到1919年会出现《集字韵释》,且主要内容是在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写作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缘起因素在于李植枬在上海担任周善培家庭教师期间,接触到20世纪初开放上海的文化风气,感受上海社会大量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潮,耳闻目睹,身受感染。此外又适逢白话文运动的冲击,老辈文人却不是很愿意参与,于是在新学与旧学的交织、融合与碰撞下,本书应运而生,代表了特定时代上海知识人的切身思考。

  2)书名选取颇为考究

  著述取名比较重要,既要避免同名,又要体现作者的思考主题及独特视野,可谓是全书引人注目的形象展示,本书“集字”强调汇集精选文字,“韵释”说明从音韵的角度分类解释,四字方式浓缩出作者的心思细密严谨。

  3)内容选择较为全面

  作为国文读本,要考虑所选文字的通俗易懂,适合学生学习领会,6328个字没有重复,说明作者对常用文字的熟悉掌握。四册分类具有自己的精心选择整理,不显得杂乱无章,注释简练,都不太长,让人一看了然,有助于教材使用,从而达到国文学习的基础阅读目的,如果太复杂难认,反而效果不佳,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此也是本书和其它同类型教材的区别之处之一。

  4)情怀坚韧甚为难得

  通过前言、叙言及序言等,可见本书成书不易,经过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李植枬先生正是出于对家乡学生求学的关怀,故将其心得经验分享,并非牟利出名,后来又得到家人与门生的支持校订,跨越二十多年,从时间上即可见里面寄寓了太多情怀,说明文化火种薪火相传才能最终实现善举。

  5)阅读改革可为参鉴

  进入21世纪,文化学术话语权的争取争夺,新技术新科学对知识的塑造更新,阅读方式不断改变,如手机阅读和微信阅读非常普遍。因而《集字韵释》还能否进入课堂?作为学生中文基础的普及接受,尤其在面临考试学习的压力下,还可否发挥作用是值得思索的现实问题。但是“读书自识字始”,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不会过时,只是需要顺应新时代传播方式采用新方式继续发挥功能,比如有个微信号“每日一个字”搜罗资料非常齐全。上海还有“好字在”(字在中国)的公司在进行以字为主的研学式体验考察。如果本书也采取类似的模式,将文字图像化和阅读生动化,每日一字或数字,或许会让当代学生乐意接受学习有所受益,而这也符合本次研讨会探讨思考《集字韵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体现与传承之所在。

  谢谢大家!

  2019年10月20日



  附录:四川.富顺李植枬《集字韵释》简介

  《集字韵释》是富顺人李植枬(李家湘)先生(1860-1926年)于民国之初集一家之力编著的启蒙识字课本,全书分为四本,共6328个字。句以四言,无一重字。押韵易记,配以注释,举一反三,是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流行于富顺城乡的一套启蒙识字读物。平民百姓家庭买得起,一人能识,全家皆可学习。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3月15日,富顺县政府劝学所收到四川省省长杨森签署的公函,公署以1013号指令将《集字韵释》(四本)作为富顺小学正式教材,实教时间长达25年之久。因此《集字韵释》在富顺的影响之大,受众受益之广是显而易见的。《集字韵释》不仅是富顺平民百姓的识字启蒙教材,也是才子之乡难得的历史文物实证,在四川,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字珍品。

  北京大学小学教材研究所张利民教授、海南大学杨国良教授(博士)对《集字韵释》极为看重。杨国良教授不仅在他主编的《古典与现代》杂志上刊登《集字韵释》及研究成果,还为《集字韵释》的重新出版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2016年4月受邀专程前来富顺专题讲座,受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世友等领导接洽。杨国良对该书作出了“视野阔达;深虑有担当;举家倾力”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同时提出了很好的推广的建议意见。李老二儿子李声龙抄录后瑾识“因字以明人;因义而通文;因文以见道!”。2016年11月县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非遗。2017年县文广新局委托县图书馆翻印成册予以赠发。2018年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使《集字韵释》让更多人有所了解,也让《集字韵释》这一文化瑰宝发挥更大作用,经商议决定召开汉字启蒙瑰宝《集字韵释》新版书的品赏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认同与彰扬李植枬先生为才子之乡所做出的贡献,用“绣花”功夫展显了中华汉字文化无限魅力。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