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

2019年以笔谈方式采访巴蜀文化学者胡传淮先生,完成清代张问陶文化世家研究访谈,经其推荐结识遂宁籍、中国新诗研究知名学者胡亮先生,胡先生在新诗研究评论界富有名气,本职工作却是遂宁某文化部门公务员。笔者以前搜集巴蜀文献时,对其参编的四川题材书籍曾有购阅故有印象,如《力的前奏:四川新诗99年99家99首》。
巴蜀地区为我国诗歌大省,古往今来诗人难以列数。而现代新诗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数量十分惊人,其中不乏经典,如余光中的《乡愁》。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新诗史及巴蜀诗史情况,经与胡亮先生交流数次,承蒙赠书数种,有《琉璃脆》《窥豹录:当代诗的九十九张面孔》及诗歌内刊《元写作》等,多为近几年出版著述。2018年还在遂宁举办胡亮诗学研讨会,与会的川内外名家展开讨论,观点精彩纷呈,可谓一次当代四川诗学界具有推动意义的盛会。
笔者偶尔写诗,仅为爱好寄托,读过胡亮两本诗著后也有些感怀领悟,尤以《窥豹录》收获较大,兹略述如下。
一、诗评:熟读熟知的精当到位
有关涉及胡亮的评述文作里,时常可见把他与钱钟书诗评观相比,可见对其新诗研究的高度肯定,同时诸位名家也已将胡亮誉为当代诗歌评论的佼佼者之一。
而今原创写诗难,诗歌评述也难,虽然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位读者,而能做到点评精当到位,让新诗界认可依然充满挑战。胡亮自嘲并非博士也非教授,但每每推出诗作长文,却不断收录在各种研讨会论文集里显得身份极其特殊,一方面说明其人其作屡被学界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从事研究并不在于学术背景机构有多高多大,关键还是在于有无个体独到的思考认识,而唯有这些作品才是恒久流传之作。
《窥豹录》书名“窥”带有以小见大,以精华揭示全面的隐喻意味。然诗人如海,难以尽收,所以胡亮本书说明为个人偏爱精选,共选99人,基本涵盖当今重要诗人。
阅毕每位人物的评语,可见胡亮熟读熟知每位诗人的作品及诗风的异同所在,方可娴熟评论。且一册在手,当可把握现代诗坛风云乎。
2018年12月8日,胡亮诗学研讨会现场(来源:遂宁文化)
二、诗心:个人锤炼的诗史意识
古有云,我手写我心,胡亮言其几十年来一直广搜新诗资料,无论名家新作或是油印小报,目前在国内已是屈指可数的收藏者。
本书与《琉璃脆》代表着胡亮诗学成果长期积累的成果体现,并继续发力再出新作,那么支持胡亮耕耘下去的动力来源于其个人的文化自觉。他选择把新诗研究作为人生爱好的落脚之处,把个人才华与业余时间投入到钟爱的诗歌事业,努力追求做到完美极致,从中亦展现出一位文化矢志追求者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
总之,笔者虽对新诗时有阅读,但能如何精炼解读,而非泛泛之谈,让读者感悟殊为不易,若有缘不妨读读胡亮诗评系列,相信从中可以获得许多诗语诗思。
2021年3月6日,7月15日修订

胡亮部分著述(编著)(来源:遂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