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
一、移动书院,网上自流井别有洞天
爱读书的人,没有不泡图书馆、书店、阅览室的;如果到了新世纪的今天,读书著述,不会上网,不会上期刊网,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是不可想象的。有这么一位书痴一样奇特的人,不仅走到一处就淘书搜书,居住处书刊堆积如山;而且得到送书,不管名家小卒,会定期在网上晒出图文,高调鸣谢,连送书者自己都未曾想到自己的书样书讯,会“周武郑王”地挂网展示;另还构思设计,十多年来给企事业单位实施难以计数的项目包装外,每到一处“长居”就建一个新的网站,形成系列文化网群。如果不深入了解个中底细,见到如此繁多的书刊和网站排列,准会认为是什么文化公司或者院派网络构架,“集团化经营”战果累累。不知是何种巧安排,笔者“端其行”“悉其心”,发现这网群系列皆是个人所为,心灵不禁为之震撼,思来想去为他的文化网站取名“移动书院”。这书痴奇人就是本文主人翁,蜀中人士钟子。钟子是笔名,本名钟永新。
应该在2012年底,我意外收到一个来自北京提出加QQ(聊天工具)的短信。待我加上后,对方第一句话就是要买五本熊仲文老师的新书《陆岛文集》,希望我提供熊老师的电话和通讯地址,以便汇款。嗬,这是多好事情!我一一提供后,急切地询问对方是怎么知道我联系方式的。对方说:我在文学百花网看到熊老新书出版消息,网上公布有文学百花网编辑联系方式。我老家就在自贡市沿滩镇,现供职于北京某文化单位,长年跟踪家乡的文化动态,我一看,网站编辑部地址在四川自贡,家乡竟有这么纯粹的文学网站,文学百花网出现在家乡自贡,甭提我心里有多高兴。奇了,这个在北京工作的自贡人居然如我这个傻子一样,憨厚地大谈文学的纯粹!
其实,文学百花网2012年9月9日才上线,短时间就得到外地文化人的关注,网络的力量与开明的确令人惊讶。然后他留下了他的个人网站和他的名字:钟永新,网名钟子,盐都自贡、釜溪沿滩远行在外的文化游子。我非常激动,点开了他的个人作品集及系列博客(网络日志),以钟子署名的文章,数量之多、文史性之浓、专业性之高、涉及面之广,实在超过想象。关于自贡文化各领域的文章,署名不限名家小卒,分类形成特色专栏,而且在院校林立、人才济济的北京,会有人专门建立我们自贡的网络“文史馆”!我暗自佩服这位远在京城从事文化媒体工作的老乡,定是位高校出身的老学究,即改口尊称他为“钟子先生”。可是“钟子先生”谦虚得像让你喝蜂蜜水,他说:“我七零后,求职游学各地,到北京已经十多年了。你知道‘网上自流井’吗,那还是我在自贡工作时,个人设计编辑,挂在“自贡在线”的。”嗨,这简直如时光穿越而来,我这位六零后竟在QQ上相遇新浪潮时代的学习、革新和生活的网络专家了。因为,20世纪之初自贡最大最为出名的网站就是自贡在线,我当时就搜索到一个子网页“网上自流井”。该网站风格简约大气,文章丰富,囊括了自贡农工商各行业,尤其盐业、文学和教育行业,甚至有如今媒体很少提及的革命英雄的词条小传。我每天深夜都会蹲在这个“网上自流井”,复制粘贴一些珍贵的史料性文章,建立自己的自贡文献收藏本,至今对我的文史写作和文学创作,起到查对、补充作用。今天,岁月走过七八年,两个一样对自贡盐业、自贡文化深爱的人士,都在本职工作之外,单枪匹马亲自采写、编撰关于自贡人文科学的网站和书刊。与其说这是一个奇遇,还不如说是一种命运的使然。
2013年春节,这位自贡籍的北京文化工作者兼网络记者的文友回到自贡,初四我们会面。钟子先跟熊仲文老师单独交流、送上新年礼物,然后也送我礼物,两件简单而又特别稀奇的“老版本”──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刘光第集》和收录有张光厚诗集的《南社丛刻》。那岁月凝结和时代印记都表明有收藏价值,而且是饱含送书人厚达情义的心爱之物,我惊奇地说:“你从哪里淘来的?!老书价钱贵不说,严重的问题是市场上没得卖呀!”他笑而不语,转开话题说:“我游到一地,就寻人寻书一地。张光厚,是你老家兴隆的老文化人,你不仅有骄傲的地方,更有研究的对象了。”我一听,感慨万千,因为又遇到一个更加热爱家乡痴心于民间文化的人了。我颤动着双手翻动书页,如千军万马,史风书卷从书中阵阵扑来。
其实,面前的钟子先生还有太多的与众不同,三句话不离文化学术,说完话办完事,转身要走人,留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一直在移动,一直在城际间移动,不知停顿。我们自贡人迎接朋友,为示礼貌和尊敬,是先到茶坊品饮神侃,然后到饭店“整个安逸”。但钟子说:“哦哟,我平时连几分钟时间都不会浪费,去茶坊酒肆太奢侈了。”他继续说:“春节回家时间只有一周,已计划好要去大安、兴隆等地拜访采集几位历史人物的散落资料。”甚至何时结束一个地方,何时开始一个地方,都计算清楚,如考试复习一样分秒必争,环环相接。还说:“一周内考察完,返程到了成都,还要访问一位李白文化研究专家。走到一处,就考证一处。”然后,钟子像一个出征的战士,向他要考证的乡镇急急奔去了。
二、行走中国,城市村落的文化寻访
那年初八春节长假结束,新年工作第一天,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节奏中继续请客与被请,要到了正月十五后才算春节真正结束。初十这天,钟子的QQ头像亮了,我惊问:“在沿滩,还是在自贡,家乡文友们要你出来交流交流,要么你请客,要么我请客。”他乐乐一说:“我已经结束自贡三位文化名人、绵阳一位名家采访拍摄,回到北京整理写出了采访报告。”接着在线发来四篇文化纪实。这是什么节奏,这是玩命啊。随后半年内,钟子陆续发来他参加各个城市活动会议日程、去向线路图和文化采访提纲。我回答他:“又要完成公派工作,又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人物采集工作,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你也忙不过来呀,就是飞也有个过程啊?”他说:“只能这样,到一处就采一处,拖到下一个地方就没法再回来完成。这次回家过春节,收获很大,特别欣慰的是找到了正果法师故居旧址、张光厚故居旧址等,寻访了知情人的点滴回忆。自贡老家的人文采集已经完成三十几个,都利用返乡期间抢时间来完成的。”
随后陆续发来他这些年计划寻访或已经完成的、进展到一定程度的的文化课题任务,看着这些电脑一样的数据,我只能惊叹此君文痴到了“发狂”。随手摘要部分,足见他涉猎的文化深度和勇气。
1、《钟永新学术访谈录》:
清华学风与中国文化思辨──访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教授;
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访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
……,洋洋二十余篇。
而且收录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科之声•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录》和《蜀光人物──蜀光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文集(第四集)》等相应文集,以及《苏轼研究》《顾炎武研究》《水木清华》等刊物中。
2、《钟永新新闻报道录》:
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川召开;
……,又是三十余篇。
3、《钟永新文史研究录》:
研究类:如《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刊于《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网站全文转载,等十余篇。
文史类:如《厚黑教主李宗吾故里寻访记》,刊于《李宗吾研究》2004年•创刊号;《宋育仁故里寻访记》,刊于《龙门阵》2006年第1期;《北京顾炎武祠旧址感怀》,刊于昆山顾炎武研究会《会内通讯》十三•2006年;《一部湮没近百年的巴蜀民俗学名作──傅崇榘著《自流井第一集》,刊于《自贡日报》2011年7月8日;《李约瑟夫妇自流井考察钩沉记》,刊于《巴蜀史志)2013年04期;《自流井第一所新式学堂的教育史料──<富顺王氏私立树人学堂序>简介》,刊于《自贡民间文艺》2014年,等等九十余篇。
4、《钟永新文学创作录》:
游记类:《成都游历记》10篇;《环华浮游集》8篇;《北京访旧录》5篇。
随笔类:《放滩集》13篇;散文杂记、诗歌联语、书评书话类近40篇。
人物类:《釜溪感旧录•自贡名人故里寻访记》30篇。
游学类:《上海游学记》(2003--2004);《北京游学记·北大清华游学记》(2004--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游学记》(2011--2014),等。
5、《钟永新城市游历录》:
记录钟子这些年游历全国城市、乡镇和景点名录,分为蜀中之地、巴蜀之外,共三百个地方,从南到北、由东至西,都市偏乡、古迹荒土,从中可看到他学习的恒心和坚毅,涉猎的宽广和全面,对文史资料和文化人物发掘事业的辛勤努力和无怨无悔。
① 蜀人钟子行游地(巴蜀之外):
宜昌峡 绍兴城 江南楼 甘肃境 秦淮夜 北京桥 昆明湖 长沙月
西安墙 咸阳渡 上海滩 广州梦 西夏陵 青海寺 新疆行 内蒙草
洛阳塔 太原道 杭州堤 济南泉 贵阳秀 桂林漓 河北府 苏州园
扬州柳 常州路 无锡湖 湖州笔 嘉兴水 桐乡寺 屯溪街 白鹿院
武汉鹤 阳朔街 九江水 安徽松 曲阜孔 孟县孟 马鞍山 合肥包
福州坊 厦门城 鼓浪屿 大同城 定州塔 曲阳庙 河北博 保定府
沈故宫 长春道 哈尔滨 大沽台 易县陵 白洋淀 满城墓 赵州禅
正定城 北戴河 拉萨极 涿州义 蓟县塔 廊坊獒 天津道 杨柳青
周庄桥 同里园 乌镇茅 甪直水 西塘廊 南浔书 南翔笼 嘉定迹
宝山台 松江塔 川沙居 奉贤学 青浦镇 密云库 怀柔谷 平谷观
通州塔 房山陵 大兴瓜 延庆灯 昌平城 西华岳 中嵩岳 东泰岳
北恒岳 南衡岳 昆山顾 宁波书 沧州狮 南皮张 淄博蒲 威海卫
青岛海 韩城迁 平遥墙 祁县院 太谷宅 承德庄 遵化陵 邯郸台
安阳墟 汤阴岳 巩义杜 洛阳窟 南阳诸 郏县苏 运城盐 解州关
夏县光 襄阳城 荆州城 当阳坂 吉首湘 乾州城 凤凰镇 韶山冲
安陆白 麻城移 涡阳老 蒙城庄 亳州曹 鹿邑道 商丘古 徐州汉
太原博 牯岭庐 安庆秀 绩溪胡 歙县城 渔梁镇 黟县村 玉山棚
鹅湖院 上饶狱 奉化蒋 舟山岛 普陀仙 泉州城 漳州花 平和语
南靖楼 永定楼 揭阳楼 梅州客 潮州迹 深圳航 海口古 肇庆军
梧州苓 金田义 南宁象 丽江城 大理城 贵州孔 花溪园 修文洞
天津道 山海关 兴城路 锦州馆 哈尔滨 长春宫 沈阳府 抚顺雪
新宾清 大连港 旅顺口 包头原 东胜警 榆林台 延安窑 西安寺
三原于 泾阳吴 兰州博 临夏寺 夏河藏 西宁博 哈密王 吐鲁番
鄯善沙 银川城 灵武庙 吴忠河 青铜峡 咸阳渡 宝鸡铜 眉县张
天津博 郑州博 南京图 无锡钱 合肥博 武汉学 黄冈璧 鄂州孙
南昌博 衡阳雁 长沙师 等等二百余地
② 蜀人钟子行游地(蜀中之地):
重庆山城 大足石刻 荣昌子庄 奉节白帝 云阳张庙 丰都鬼城 江津聂帅
忠县良玉 巫山江峡 万州其芳 开县刘帅 合川钓鱼 潼南杨氏 长寿谯定
垫江鸿隽 铜梁少云 广安小平 梁平来子 岳池白塔 达州唐甄 渠县汉阙
大竹破山 自贡盐巴 富顺文庙 荣县大佛 内江大千 资中状元 隆昌云顶
威远念生 资阳王褒 简阳克芹 乐至陈帅 安岳石刻 宜宾五粮 南溪城门
柏溪君毅 高县硕勋 筠连岩溶 珙县悬棺 长宁竹海 江安增湘 兴文石林
泸州兆和 合江朝闻 叙永春秋 乐山大佛 犍为罗城 峨眉仙山 夹江石刻
井研廖平 眉山三苏 仁寿石鲁 彭山彭祖 丹棱李焘 成都蓉城 新都宝光
温江鱼凫 灌县青城 彭州丹景 邛崃文君 崇州常璩 金堂贺麟 郫县望丛
新津五津 双流刘沅 蒲江了翁 大邑安仁 龙泉桃花 雅安雨城 名山蒙顶
德阳文庙 广汉三星 什邡马祖 绵竹年画 罗江庞统 中江继光 南充万卷
蓬安相如 仪陇朱帅 西充张澜 南部谯周 阆中古城 营山白塔 广元则天
剑阁古道 巴中晏阳 绵阳富乐 江油李白 三台草堂 盐亭文通 北川震址
安县调元 平武报恩 梓潼文昌 遂宁观音 射洪子昂 蓬溪红海 大英卓筒
等等一百余地
从上可以总结钟子独旅苦行游历各地的个性特点。首先地方之广阔,不管名城名镇,还是偏远小地,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其次文史之浓厚,名胜遗迹和人物故里作为游历考察的重点,构成为斑斓跌宕的中国民间文史考察图录;再次民风之璀璨,各地风土人情、特色工艺和民风民俗囊括其中,自然形成一部中国民俗文化名胜游记实录。其文史价值、科技价值、人文价值、社会学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不言而喻。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钟子他孤独中的坚定。不管是他2001年进修毕业回到家乡自贡从事网络工作期间,还是后来到成都、上海担任设计师期间,最后再到北京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并在各级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旁听游学期间,他都坚持分秒必争、人文必考的态度,博闻详录、潜心研习,积累了大量的走访实录和写作文稿。其行语洗练,景象开阔,史料旁征,读来振奋。其考习速度,坚毅力量,实在令人敬佩。以钟子和钟永新两个名字发表的文章,频频见诸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大专院校报刊,及至中央级出版物,许多观点和史实被引用。家乡自贡的市级、区县级,公开的、内部的报刊,也发表和收录他的专稿;开初还寄给他样刊,到后来实在无暇顾及。“大家都忙,又都是为家乡文化建设做点滴工作,选用我的稿件就是心意到了,心到就心满意足了!” 他这样说。
三、默默耕耘,盐工后裔的创造人生
与钟子的交往可知,似乎他一直都是在做文史和文化人物的搜集采访,给人感觉一直是以游学写作考察为主,其实这些都是钟子文化人形象,他本身还有另外一种技艺求存的广告人形象。他的主要技术或者职业岗位是以设计为生,如此庞大的文化考察和人物采访写作,是挤出时间进行,更是他继续追求尚未放弃的文化梦想,同时也是近几年厚积薄发,遇有机缘平台,才能发挥一下。
而钟子具有这样吃苦耐劳、爱惜传承家乡盐业与蜀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性,是跟祖上传统戚戚相关的。钟子的先辈是六百多年前(明朝洪武二年)从湖广移民来川,到达今天自贡这块地方,祖辈多是自贡盐场烧盐挑卤的盐工或技工,是没有任何关系可依靠的平民百姓,家族兴旺、个人职业主要靠自己努力得来。这样的家族基因和奋斗文化,当然遗传给了钟子,因此他才有这样的默默耕耘与全国移动的奔走性格,因此才对家乡文化是这样的敬畏和痴情。他创造了“技艺求存”和“游学考察”的传承方法,开辟了不断出新成果的文化人生,并且他的文化研究业已成为他人应用的资源和智慧。
2003年钟子供职蓉城期间,走遍成都各大书市书店寻访搜集数百本巴蜀人物文献资料,创建《蜀学报》电子版自云“振兴蜀学,浮想联之”。后到沪,常出没上海文庙书市、复旦鹿鸣书店等地,广阅江南典籍以补学问知识。2004年下半年转赴北京发展,开始文化首都之大游学,在京时期,以旁听生、媒体人等身份,先后转战中关园、清华园、西山院、社科院等地,继续广泛搜集学术文献和巴蜀文献。
前文所述,钟子2001年大学进修毕业后回到家乡自贡市工作,起点就已很高,做了全国著名网站“自贡在线”的设计技术,这还不够,接着在自贡在线旗下自己设计采编,建起了风靡一时的“网上自流井”子网,先后从各地图书馆、多位名家和互联网获得大量珍稀史料、数字典籍。2003年出川,流寓沪京十余年,继续关注乡邦文献,近来搜集本籍人士和考察自贡的著述,如傅樵村《自流井第一集》、缪秋杰《川鹾概略》、朱鉴成诗集《题凤馆集》、刘长述小说《松冈小史》等等。这些搜集的资料文献,钟子冠以“自贡文丛”,意在“期以自贡文脉之传承,感召自贡才俊之勃发”。
四、探寻载录,守护乡邦的人文之家
十几年匆匆岁月在成都、上海,尤其北京工作和游学,虽然自己完全处于超负荷状态,但是域外知识的积累和对家乡自贡的眷爱,使他决心要为家乡、尤其是文史文化续尽职责。2013年,钟子问我道:“如果网上自流井在新浪博客上恢复运行,你觉得会怎样。”原来钟子为实现全国游学的理想,离开自贡苦学征战的时候,他呕心沥血建立的“网上自流井”网站只能退出自贡在线(后在百度空间呈现过一段时间)。我马上回答:“不是恢复,而是本来就一直存在,我心目中的网上自流井一直在线。”于是,一个体系更加庞大、恢弘的新版“网上自流井”基于新浪博客问世了,文章更新频率远比我这个在自贡本土的网编还要快速精准。正如大家所见,一个图文并茂、记录转载、考证史述、原创时发的新型网上文史馆,显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钟子还抽出自己这十几年的创作实录,准备编发几本专业文集。
1、《釜溪感旧录——自贡名人故里寻访记》
钟子历数年之功,用自己年轻勤奋的双脚寻访30位自贡历史文化名人故里,如:“东川沟的回望”“罗汉坝的痛楚”“宋家坝的感伤”“盐井街的怅惘”“石头沟的落寞”“内柴口的仓皇”……
2、《盐都考史录——自贡史海钩沉系列记》
由于钟子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化作了奋斗的力量,并付诸于建设自贡文化的具体工作中去。近年他广搜各种文献,陆续写出自贡史海钩沉系列近百篇,以兹展示吾乡文化的厚重多元。
3、《蜀海浮槎录——巴蜀访谈研究考察集》
此集收录钟子2003年出川至今10余年间,寻购蜀籍、访谈蜀学、整理蜀故、考察蜀地等,奋力撰写发表的数十篇巴蜀文章,尤可见钟子对四川根文化的眷眷之心,真是如釜溪河的耕田老农、盐井架下的辊工挑夫,日夜不止。
4、《国学探研录——中国文化访谈考察集》
拟收录:中国文化访谈(陈祖武谈顾炎武、王国平谈南怀瑾等9篇);中国文化考察(城市文化300余城/名人故里50多地);中国文化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游学游历记);中国文化整理(珍稀文献阅读记·海淀学术文化记);中国文化设计(教育培训项目/学术文化项目)。
此外,钟子对家乡文化的钟爱,还体现在他对当代巴蜀和自贡学人作家们的关注之情。他选择了对所获赠书留存和简评借以致谢,并按职业履历和文化视野,分类出作者分别代表的相应领域或职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四川文学文史工作者创作的一些走向和风格。内容包括:老一辈民俗学者、歌词作家熊仲文及其《陆岛文集》简评等20篇,以表达他对家乡的衷情。钟子没有束缚创作范围,而是选择专业和业余、名家和新人、城市和农村等行业领域,集合分析评说,具有新锐的参考意义。
5、《浮想设计录——钟永新美术作品集》
钟子是一个文科人才,其主要职业是美术设计。1999-2014年,钟子设计的美术和网页作品就有千余件,比如在自贡工作期间的 “盐都影院”、“釜溪音乐网”、“自贡e之旅”等;在成都工作期间的“西南网选形象代言人报纸广告”、“大禹企划设计”、“巴蜀新形象招聘广告”、“成都西讯科技网站”等;在上海工作期间的“上海诺信公司网站”、“上海诺德公司网站”、“上海火速形象广告”等;在北京工作期间的“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培训项目设计系列”、“西山书院设计系列”、“中国社会科学网设计系列”等。
至于钟子建设的家乡系列文化网站,更显出他的厚实才能和对保护、传承文化的一片赤诚。有“自贡门户网站──自贡在线2002版”和个人文化网站群,包括“浮想设计”、“盐道书院”、“网上自流井”、“网上蜀学堂”四个,正像从唐朝发端、宋朝兴盛,绵延一千多年的中国书院,集合传统书院和互联网络而成为崭新的网络书院,不仅体现了钟子的家乡文化情结,更显现出他的大文化视野和振兴中华文化的奋斗志向。
钟子告诉笔者说:“我的全部文化资源构架,相当‘盐学─蜀学─国学’三部曲,或者‘自贡─巴蜀─中国’三部曲。”其实这不是钟子个人的文化网站,也是一种中国文化大发掘大保护及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这样一个常年在外求职生存,矢志不忘、持之以恒坚持游学考察,除已有近五十万文字发表在各地报刊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创建盐文化、蜀文化、中华文化系列的网络宣传与流动书院以承载传播。我认为,有这种民间文化群体知识人的群聚力和爆发力出现,那么我们国家文化的振兴大业可谓呈现各方面会师,旌旗漫卷,热火朝天!
通过大致梳理一下,发现钟子实际上不知疲劳,勤勤恳恳地从事着三件工作:技艺求存、实践游学、文化传承,他在自身获得传统文化、先贤理论的丰厚滋润的同时,也为当代文化考察、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分门别类的文史讯息和思维策略,这是他继续奋勇前进的动力。我们也相信,随着钟子网络文史馆的不断丰富和《钟永新自贡•巴蜀•中国三部曲》等文集的正式出版,这位行走中国的文化赤子,他的家乡梦、文化梦将更加灿烂美丽。
蜀人钟子,一个凭自己技艺求存,十几年在外职场拼杀和文化游历,抢救了大量人文史料,报道和评介了大量文化现象和文化名人,完成了一个个非常了不起的文化课题。那么我们文化界、行业界该怎么评价他呢?笔者以为不用评价,钟子的游学考察工作,以及丰富的文化实录的列阵呈现,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和评价。
(2015年)
作者简介:
王明亮,四川自贡人,青年作家、纪实撰稿人,《中华风采人物》编委、《文学百花》主编、《中华文学》签约作家。代表作《坳口》三部曲、《村镇》三部曲和盐场巨擘王德谦研究系列,创办有网视电脑学校和文学百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