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
【内容摘要】晚清民国时期以四川省自流井为生产核心区的自贡盐场享誉一方,进而也以富庶一方闻名于世。汉学家英国李约瑟、德国傅汉思、美国曾小萍等皆有高度评价,相关研究著述延续不断。盐场文学诗赋书画创作众多,而盐场小说书写之作则以盐业世家后裔王余杞为代表,其盐文学作品丰富,可谓中国工业文学史上的奇幻之作,兹通过初步整理期以探讨中国盐文学小说的创作发展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盐场小说、中国盐文学史、王余杞《自流井》
导语
盐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全国各地的文明发展进程史里“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盐文化史上与盐业有关的诗文、小说、文艺、书话、影像等数量甚多,涉及地质地理、化学化工、社会金融等学科,以盐为题创作的文艺文学非常繁荣。
然至今没有编纂“中国盐业文献(文学卷)(学术卷)集成”之举,也未见对中国盐文学小说史开展专题深入全面的研究。相关成果已有《中国盐业诗歌》(张银河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张荣生编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汇编,其中张荣生书里附录收录部分小说。
以中国晚清到近代重要的手工业大工场四川自贡盐场而言,盐场文学极其丰富,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曲艺等达数百余种,其中以自流井为题创作的现代小说作家代表作则当属盐商后裔王余杞。近年其后人汇集出版《王余杞文集》(上、下),研究关注者渐多,有将之视为“四川边缘作家”,实际王余杞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著《中国新文学史》所附录抗战时期作家地理分布表,四川自流井部分列有王余杞一人。
王氏涉猎广泛,除以盐文学创作闻名外,还有天津文学、抗战诗歌、叙事诗编等,是一位不可遗忘、视野全面、宽广多元的现代作家。作为中国盐小说现代创作先驱者,其代表作之一的盐场小说《自流井》,开创了现代盐文学创作的新高峰,堪称中国工业文学史的奇幻之作,其人其书足以修建一座自贡盐文学主题式纪念馆。
时至今日,盐文学作家主要在四川自贡分布较集中,或本籍文化人士,或关注盐场作家,众多作品成为当代四川文学史及自贡文学史里的独特题材,但还没有出现超越王余杞盐文学水平的作品。
由此总结探讨研究王余杞的盐场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影响,既可展现盐文学发展的历史成果,又能从中得到诸多文化启示,从而助力文学界再出现具有里程纪念碑意义的盐场新作。
一、王余杞的盐文学成就与贡献
统观王余杞的涉盐作品内容大体分为以下五方面,其多维度的描述出生地富荣(自贡)盐场的所见所闻,类似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之于四川保路运动史,已成为带有地方文史研究价值的参考文献。
(一)专著:自流井
本书写作缘起见于书前《自流井》自序,体现出王余杞的盐场文学创作观,因目睹家族百余年的荣衰历史,感叹社会变迁,时代风云交织,而后王余杞又有出川至北京及外地的求学经历,大城市的热闹喧哗与家乡的日渐落伍,皆触动激发其文学创作的灵感思考。
近代时期往来自贡不乏各地精英,种种人物粉墨登场,城市内容题材足可写出一部类似《金粉世家》或《京华烟云》的历史巨作。
一方面,王余杞作为大盐商家族王家的分支,对家族人物历史与地方城市印记极为了解,其家族的发展足迹如同盐场命运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则是其家族的开明学风,积极支持子弟外出读书,走出盐井、走出盆地。在北方交通大学求学时的王余杞便被评价甚高,称为具有相当优秀的写作潜质。
及后此小说1936年在南京《中心评论》连载刊发数期,再由东方书社1944年出版,并流传到国外,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本书,该书以全面详尽的描写自贡盐场而卓称。
(二)方言
王余杞小说《自流井》除内容集中反映自贡盐场风貌及生产细节、盐区人物生活状况外,甚具特色的便是小说里面使用大量自贡话,保留原生态的四川地方风俗语言,即晚清和民国时期在自流井地区流行使用的方言俗语。
由此可见王余杞十分熟悉盐区人文风俗生活,对生产术语和设备工具观察入微,了解详实,方可准确记录行文,再以精彩流畅的文笔用于小说之中,使该书的盐味盐韵鲜明凸显。
初版未加注解,2009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自流井》,则由校订者选取部分方言进行注释。本书的方言文化也引起学者关注,如王浩出版专著《自贡方言研究与社会应用》辟有专章探讨,网络版的“自贡方言专集”也收录不少同样表达的词汇。
若将全书涉及的术语分门别类,将极大发挥自贡方言习俗的文献价值,有助保存古盐文化用语信息。
后有知名作家李锐(自贡盐商李四友堂后裔)出版盐场小说《旧址》《银城故事》,情节取材自成一家,语言未使用自贡土话,乃因为李锐出生长于北方,没有盐场语境的切身生活体验。故比之而言,王余杞小说的盐场语境感更为丰富珍贵。
(三)随笔
1938年,王余杞返回自贡担任《新运日报》记者,撰写发表大量涉及自贡盐场的散文随笔及新闻报道,如《我的故乡》达一百余篇。
该报系近代时期的自贡报纸之一,昔年参与的文化人物云集,后来不少成为知名报人,如光明日报老编辑黎丁。他们或来自贡参观访友,或到自贡工作生活,有自贡报业文化研究可供参考。加上外地记者考察团的纪实报道,使得这批报人群体观察视野里的自贡盐场蔚为壮观。抗战时期还有孙明经等前来拍摄专题片,撰有手记文章,他们从多角度全方位视野记录下自贡城市盐区生活,留下难得的时代历史资料。
王余杞的报纸专栏文章以故乡为题,着眼对整个城市的细致调查,并以返乡者的新视野来思考选题,极似何其芳的还乡随笔,或描述自贡事件,或记录人物行迹,如海军老将萨镇冰前往自流井荣县的掌故。从公布资料来看,王余杞的故乡系列可谓是20世纪30年代自贡盐区社会状况的全面写实反映,同时带有作家笔法与新闻视野,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有待全文整理单行成册,从而还原出更多关于四川自贡盐场的抗战文化记忆。
(四)考察
除文学专著及记者时期的随笔报道,近年又见阅王余杞离开自贡之后的部分发表作品,如1934年在《时代》杂志发表的西行所见系列,其中第1篇专写自流井,带有西北考察者的文化视野,立足点更高,近千余字,配有两张其拍摄的盐场风貌相片,为其他书籍未收。
该作把自流井的盐业状况归到西部考察路线,具有近代人士西部调查纪事系列的采写风格,也有新闻记者的气息,从而将盐区生活再现展开并有升华,是一篇值得重视的王余杞盐文化怀旧之作。
(五)文集及手稿
王余杞虽然很早就有著作不断出版,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视不够。近年由于盐场题材较受社会民众关注,才出现更多评析研究。自贡本地于2009年出版《自流井》再版本,并在清代建筑王爷庙举办新书发布会。而后经其后人王平明、王若曼历经多年搜集,2017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王余杞文集》(上、下)。同年还将王余杞日记手稿捐献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亦算对王余杞文学史地位的肯定认可。从出版文集的目录来看,涉盐的小说随笔基本收录。《我的故乡》近四十余篇,此文集是王余杞研究的主要参考之一,期待还有“王余杞全集”的汇编规划。
二、王余杞盐文学对当代小说的创作启示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以王余杞为代表的盐文学书写的出现,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通过王余杞的作品展现出一种近似奇幻的工业生产场景,又因承载百余年的历史而具时代感传存下来,可视为文学体验式导引读物,有兹开展中国盐场文学史的研究创作。
(一)现当代盐文学的比较思考
新文学史里反映近代盐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至当代则呈现出数以百计的著述出版,特别是在四川自贡仍有不少作家学者继续盐史写作,主要有三方面的思考启示:
1、资料的可信与实景的体验
王余杞是自流井盐商世家后裔,亲眼目睹盐场巨变,且作为新闻记者,深入基层生活盐区采写,而后因时代发展变迁,原始资料分散消失。
不少现代作家的盐场小说多以志书文史和网络文章为据,缺乏对实景实物的直观体验,尤其能否产生与自身家族或城市运命紧密相连的深沉感受,所以不少作品时过境迁,未能流传下去。
2、内容的深度与语言的可读
盐文学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与描写的盐场题材及人物主题密不可分。由于王余杞选择自贡四大盐业家族的王家为原型,且以20世纪初为历史场景,其自身的创作经验丰富,语言使用极为熟稔。
当下新盐场小说特点在于突出情节曲折,以精彩故事展现人物形象,有些采用章回体演绎,相对成功的是长篇小说《盐商世家》(又名《自流井往事》),因以清代大盐商王朗云风云事件为背景。
总体而言,新盐场文学还没有大放异彩,并获得当代文学史书的认可,此与个人笔力和社会推动也有密切关联。
3、时代的命题与历史的厚重
王余杞的创作缘起乃为家族史立传,记录下井盐时代里个体人生的缩影,现代同类小说则多带有虚构成分与传说性质,读来总感到有所缺失。
所以只有做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记忆相统一,真实反映人物的生活思想,才可真正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
(二)盐文学研究如何创新突破
作家以“盐”为创作元素,相关的文艺评论与文学研究也是盐场文学研究的客观推力,或肯定写作突破,或商榷交流提高,从而不断改进,有助创新突破,着力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盐史研究定位要重视以盐为本
以研究王余杞的著述群体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南京、四川等皆有,以之为个案研究整个自贡盐场的文章不断出现。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原四川理工学院)的王余教授等联合著有《盐香风韵 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主要评述自贡籍作家的整体影响,实际不少与纯粹的盐场生活经历无关,也无盐场文学创作著作。所以真正意义的盐文学研究必须“从盐出发”“以盐为本”,即研究对象必须是与盐有关的人物,而非指生活于此的盐都人士。
2、盐场文学构建要重视综述编纂
目前整个盐文学人物及作品综述研究尚未见阅,对王余杞之外的其他近现代本土作家少有关注,如熊楚的《自贡地质矿产盐业问题》(1935年),每篇皆可视为科普类的文史随笔。而汇集自贡盐场文学小说集成或目录索引有待整理,唯有如此才能完整意义的书写出自贡近百年的盐场文学创作历史的演变进程,此对新涌现的作家群体自觉意识的形成亦会有一定启示。
3、盐业精神书写要重视工人市民
已有创作多以自贡盐商为主体,乃因盐商成为时代主角之因,各大家族的人物风云纵横,历史事迹显著,而长期被忽视的盐工与市民群体实则同样具有不少可书写空间。
近来本土纪实作家王明亮出版的《盐场巨擘王德谦纪事》,立体记述大盐商王德谦仁义公善和启用外姓掌柜管事,涌现了大批能工巧匠和盐工盐农群体。且王德谦就是王余杞的叔公,由此也体现和丰富了工人市民为主体的盐业精神。而后王明亮又初步完成《天车盐船》《盐花》反映基层生活,非常值得期待,有助于真实再现盐场人物的各种形象,或风流倜傥,或德善兼备,或奇才怪杰。
(三)盐文学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思考
盐文学创作以“诗文曲谣赋”的形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学史里,名篇佳作频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风物的鲜明记录。至近现代以来,盐业小说诗歌散文时有刊发,但未引起太大影响。现编诗歌史、文学史鲜有收录提及,导致现代以来的盐文学创作的深度广度明显不足。
此外,四川社科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曾多次举办盐文化主题研讨会,但围绕盐文学话题的论坛还没有专门召开举办。
故而加强文学地理学视野里的盐文学研究探索,争取在当代文学界具有话语权极为必要。
首先、可加强盐史与地理相结合,以专题方式不断推出;
其次、将盐文学作品提高到文学遗产的高度思考,有助领悟其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而非仅只书写盐场豪门家族恩怨故事;
第三、加深盐文化和盐旅游的结合,如同文学家萧红题材笔下的东北原型地呼兰县已成为文学旅游的目的地,那么作家王余杞笔下的自流井盐场的魔幻世界,及其故乡釜溪河古镇村落的盐运风景,同样具有深度挖掘的旅游空间,或如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足以丰富盐都水运文旅圣地的向往寻访。
结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以来,以王余杞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盐文学再次引起学术界、文化界的持续关注与重新审视。以四川师范大学的李怡教授团队用力尤深,2020年出版推出《四川边缘作家研究》特别收录王余杞,并把自贡学者王发庆专著《王余杞评传》列入丛书计划。
如今盐场文学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好评的主要以影视剧本为主,如自贡知名作家廖时香参与编剧的现代川剧《还我河山》和歌剧《盐神》皆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若要进行文学史的新书写或新文学大系的新增补,亟需从国家级学术研究层面展开对中国盐场文学小说创作的课题研究,挖掘盐文学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不断加强顺应文化时代的承载内容。同时努力构建起盐文学的学术体系,进而在世界文学史上让盐业文学体裁能有参与对话的一席之地,这也正是王余杞那个时代的文学精英留给未来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余杞文集》(上、下)(王平明、王若曼整理,花山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
2.《自流井》(王余杞,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
3. 王余杞与自流井(毛一波,《文史杂志》1990年06期)
4. 王余杞代表作《自流井》与盐文化(陈裕容,《盐文化与研究论丛》,2008年)
5.《自流井》中的自贡方言词汇今释(王浩、王益、闵毅,《语文建设》2014年第11期)
6.重拾“被书写”的盐场文学:小说《镜花缘》与《自流井》(赵岚,《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7期)
7.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自流井》中的“盐都文化”书写(梁昭,《青海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8. 家族史、地方志与革命书写——历史深处的“自流井”(邹佳良,《当代文坛》2021年第4期)
9. 每一处边缘都是中心——《王余杞文集续编》代序(李怡,《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年第2期)
2020年10月5日初稿,11月28日修订,2021年7月18日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