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品书录】自贡盐商儒雅情怀的珍贵图史——《自贡盐商杨氏家族信札选》读后感(2021)
2021-07-16 14:49:15
  • 0
  • 0
  • 2

钟永新

  2019年笔者先后参与两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分别是上半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甲所举办的“清华风格征文座谈会”,下半年在四川自贡市委盐都会议中心举办的“盐都论见学术研讨会”。承蒙作品入选并在会上发言,四顾时从座位牌名单里见有杨源先生,此前在网络上已知其人其事,又从黄兆华先生的文字里读到一位痴情盐史的文化人真情形象。会间主动联系参观其藏品,以丰富了解对自贡盐文化实物的具体认识,而后竟有五次前往光大街华源斋。

  而笔者祖辈也系过去的自流井盐场人物,近代乃至更早以前就一直生活在自流井地区的郭家坳、大来井、道生灏等一带,所以每次前往杨府都有些特别的亲近感。茗茶随意摆谈间皆有不同收获,及后撰有“自贡四绝采风录之盐文化篇”存录当时的思考见闻。

  至2020年底,再度拜访,因有其编选的《自贡杨氏盐商信札选》副本送还,而蒙相赠,赏阅之后,略述如下:

  一、社会洞照:盐商儒雅的人文情怀

  历史上的自贡盐商名播中外,从清代到近代究竟出过多少盐商,还未见有详细完整的统计版本。笔者目前所见三台寺钟家大院钟旭先生的自印本《盐场倜傥》为所知收录盐商名录较齐全的一书。而在坊间为人熟知的则为自贡盐场(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四大家族,相关事迹已经载录到《自贡市志》。

  此外,自贡政协文史委编选的《自流井盐业世家》共收录十余位盐商人物,以知名盐商为主,实际很多有非凡作为的各地来井盐商尚不为所知,他们成功经营井灶致富而有事功者甚多,如杂文作家李石锋的父亲李敬修。

  2012年左右,获阅曾上游先生的文章《张大千与自贡的书画缘》,谈到杨家后人杨夫纠先生捐出珍贵字画约100余件,当时看后颇震动,没想到不太知名的杨家居然有如此壮举。

  阅后本书可对杨乐三家族获得初步认识,也幸乃有杨源先生倾力搜集考订书写才得以留下盐商杨家在四川自流井盐场的风云故事,其中既有经商时期的精彩记录,又有文化名流张大千等与杨家的趣闻轶事,尤其读到杨夫纠从“藏珍”到“献画”的历程,让人咏叹沉思良久。

  此行交流之际,杨源先生针对自贡盐商世家群体的经济贡献,再次提出其个人见解“盐商应该视为井盐产业资本家”可供研究者参考。

  另及,书里提到自贡东锅厂内黄家山附近的赵家大院,记得国学名家南怀瑾先生回忆他来自流井访友参观时,宗吾先生就曾推荐和他坐滑竿到赵家大院学习轻功,或许即是此地,亦算一个地名掌故的意外收获。



  二、家族图史:图像史学的有力佐证

  前面部分的逸闻部分甚具文史补遗价值,再后为精彩纷呈的图像资料,内容多元,有诰命、官服、族谱、抄本、老照片、赠送书画、家族信札等,其中以张大千字画稀见珍贵,计有一画三联,有幅 “结茅因古树,移榻对青山”的对联内容印象尤深。

  其他还有杨乐三的抄书稿本及各种信札,书写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行文严谨,用语古雅,蕴含丰富的专业文书用语及盐场社会记录信息。

  整体而言,此批资料对手稿研究不乏重要的参考意义,说明盐场信札文书类亦值得整理(自贡盐业契约已经精选出版),或将有助于从民国社会家族史的微观个案角度开展深入研究。

  值得再提的是,信札后面特意收录杨续云先生于1993年写给杨夫纠的信笺,提及杨续云参与自贡和平解放的亲身经历,可谓是自贡历史宝贵的一手回忆材料。


  总之 ,本书以仿线装本形式呈现,具有古典之美的装帧意义,既是对前辈文人世家的致敬,又体现盐场文化底蕴的厚重。笔者曾先后搜集过上百种川盐书籍(自贡盐场为主),有学者著作、回忆文集、民国专著、小说散文、文学诗集等,但对涉及盐商内心的信札手稿却不多闻见,今有缘读之,倍感且珍惜。

  2021年2月24日,7月15日修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