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学术简介
2019-09-27 12:24:05
  • 0
  • 0
  • 22

  钟永新,男,笔名:蜀人钟子、釜溪散人,文化学者作家,1974年9月18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镇升坪街,曾任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美术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策划设计部主任。现为北京立身国学网人文频道主编(兼职)。

  1994年考入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绵阳师范学院)政史系历史教育专业学习,受益于李白研究专家蒋志先生(从学西师吴宓)。1997年毕业改行分配至四川华西集团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江油公司从事行政管理工作,1998年自费到成都理工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进修广告装潢设计,曾供职于成都知名广告公司四川大禹企划和巴蜀新形象传媒,2003年出川到上海浦东软件园火速科技从事网站设计,2004年应聘到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下属科研机构)从事美术编辑,2006年参加北京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高级函授班学习一年,2009年兼职担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刊物《大学研究与评价》(今《大学》学术版)美术编辑,2011年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参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后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担任网站策划设计部主任及编务会成员与图书社团频道主编,2015年在中国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学院智库”开办专栏。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学术地理、巴蜀文化及蜀学研究,此外从事盐文化、史学理论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涉足顾炎武研究、张之洞研究与宋育仁研究。

  参加过清华大学国际工程教育培训项目论坛(FIDIC、RICS、CIB、PUB、BOT、PMP、IIEPM)等的宣传推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国社会科学网”的网站传播,其间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中国古文书学”学术会议、“中国国家考古学博物馆”政协提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2011成都年会、叶郎主编版《中国美学通史》出版、《世界地图学史》中文版翻译启动、“法国文化在中国(1900-1949)”图片展、世界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哲学讲座等学术新闻的采访报道,推出蜀学系列、教育系列、清华系列等学术访谈。主持过中国社会科学网广告形象设计、自贡在线2001年版策划设计、蜀学史料整理、川盐文献整理等专题,曾联合策划举办纪念巴蜀乡贤宋育仁北京展两次(2008年消失者、2018年思想家),全国考察500多个城市场镇乡村,个人捐设有北京市壹号地艺术区懒人餐厅北京蜀学专架(近30册)和自贡市图书馆蜀学专架(近3000册),2018年提出并创作“字母漫画”系列,2019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作家网开办“钟子的作品集”、中国诗歌网开办“诗人钟子的主页”,先后创办有浮想设计(2000年)、网上自流井(2001年)、盐道书院(2011年)、网上蜀学堂(2015年)文化网站集群及钟永新学者工作室(2019年)。

  主要著述有《钟永新作品集》(自印本15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大学报》《宜宾学院学报》《文史杂志》《巴蜀史志》《龙门阵》《蜀学》《自贡日报》等发表文章近百篇,代表作为《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忧国与议学:宋育仁诗注中的张之洞》《釜溪感旧录》《寻蜀记》《浮游集》,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转载。曾获得博客网北京奥运之城摄影赛第一名、清华风格征文赛二等奖、《读者报》川版图书征集活动三等奖、乐山市“乐山文化研究”征文赛三等奖、自贡市“盐都论见”研讨会征文赛二等奖、自贡灯会创意设计赛优秀奖、自贡抗战纪念征文赛优秀奖、沿滩之歌征集活动二等奖。

  【主要作品】

  一.学术论文类

  01、《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四川思想家研究专栏”(《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收录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目录(人物二·外国人);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第4季度主要科研成果;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网站“清代中外关系研究史”和“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专题);被《岂有文章惊海外:辛亥革命前后宋育仁与西方人的交往》《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引用;2018年被中南民族大学尹易寒硕士学位论文《宋育仁“复古即维新”政治哲学研究》引用。

  02、《忧国与议学:宋育仁诗注中的张之洞》,《蜀学》第十一辑,巴蜀书社,2016年6月出版(收录到河北省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刊物《张之洞研究》2015年总第11期;选刊于《自贡日报》2016年12月25日“史海钩沉”,题为《宋育仁与张之洞》)。


  二.学术访谈类

  01、《“蜀学”圆桌谈:胡昭曦、粟品孝、舒大刚教授专访录》,《巴蜀史志》2011年06期(《胡昭曦:我对蜀学和蜀学研究的认识》《粟品孝:蜀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舒大刚:中华文化与蜀学研究的重要文库》三篇收录到《社科之声2·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其中“胡昭曦篇”收录到《旭水斋存稿》(四川大学出版社,胡昭曦著,2012年2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第4季度主要科研成果;收录到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走转改”工作简报。

  02、《安家瑶:倡建中国国家考古学博物馆》,《社科之声2·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2012年全国两会政协提案、中国考古网转载)。

  03、《林向:多维视野下的巴蜀考古研究》,《社科之声3·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中国考古网、中国民族宗教网转载)。

  04、《何兆武:清华学风与中国文化思辨》,《水木清华》2013年第4期(收录到《社科之声3·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中国文明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网站转载。

  05、《王岳川: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社科之声3·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转载)。

  06、《我主要是在那里沉思——黄枬森教授问学访谈记》,《宜宾学院学报》2013年03期“四川思想家研究专栏”(收录到《哲学创新的一面旗帜——黄枬森追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1月);2015年被广西师范学院刘一凡硕士学位论文《试论黄枬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引用。

  07、《我一生都在追求真理——李公天教授问学访谈记》,《蜀光人物·蜀光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文集》第四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收录到《中大南大北京校友会会刊》2014年第12-13期。

  08、《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及蜀光渊源——访天津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张元龙顾问》,收录到《蜀光人物·蜀光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文集》第四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

  09、《董凌锋:中国近代思想历史上的宋育仁及其文化贡献》,《蜀学》第十三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收录到《自贡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题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宋育仁及其文化贡献——中国近代史专家董凌锋博士专访录》)。

  10、《胡传淮:清史研究视野里的张问陶文化世家》,《涪上脞谭:巴蜀文化与文献论集》,巴蜀书社,2018年8月(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主办中国报道网智慧城市栏目转载)。

  11、《张志烈:东坡文化精神的中国意义》,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苏轼研究》2013年第4期(被《学者 长者 诗人——张志烈先生学术研究五十年感言》《东坡超然思想探论之一——以密州时期为中心》引用)。

  12、《陈祖武:我与顾炎武研究三十年的学术因缘》,江苏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刊物《顾炎武研究》2015年总第21期(山东大学中国历史评论网转载,2014年为迎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

  13、《在传承中创新——采访蒋志教授》,《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个历史教授的历史》(内印资料),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编,蒋志著,2017年4月(原题《蒋志:李白文化源流的中华因素》,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李白研究中心网站转载)。

  14、《廖时香: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蜀南文学》2018年第2期(原题《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15、《骆为荣:中华文化复兴视野里的唐君毅》,《唐君毅故园文化》2019年总第20期。

  16、《黄延复:清华精神与中国文化学脉》,清华大学《“清华风格”征文获奖文集》(内印资料),2019年6月。

  17、《汪毅:张大千艺术视野中的文化山河》,《汪毅:我与大风堂》《汪毅文事辑录(1975—2019)》(内印资料),2019年8月(雅昌艺术网转载)。

  18、《杨世文:中国经学传统视域下的廖平》,《蜀学》第十六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19、《胡传淮:清史研究视野里的张问陶文化世家》,《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20、《李树民:中华传统文化史上的赵熙及其文化成就》,《蜀学》第十七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三.学术随笔类

  01、《李约瑟夫妇自流井考察钩沉记》,《巴蜀史志》2013年04期(收录到《抗战中的自贡——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

  02、《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与陈铨》,《文史杂志》2018第1期(收录到《自贡日报》2018年5月13日“史海钩沉”,题为《孙瑜与陈铨的清华时期》,选刊于富顺县诗词楹联学会《富顺诗词》2018年第4期,题为《富顺才子陈铨在清华的创作概要》)。

  03、《文学名家视野中的自流井》,《文史杂志》2019年第3期。

  04、自贡历史研究系列,主要发表在《自贡日报》2011年至2019年“史海钩沉”“阅读天地”版,约50余篇。

  05、四川会馆小品系列,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至8月“后海”版,约9篇。

  06、四川大学名人系列,主要发表在《四川大学报》2018年第731期(胡昭曦印象记)、2019年第741期(吴玉章故里记)、第745期(黄稚荃故里记)。

  07、《近代学人评述客家学者李宗吾概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通讯》,2018年第2期。

  08、《中日甲午海战〈借筹记〉故实》,《巴蜀文献》第五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四.学术会议类

  01、《乡村文化振兴视野里的富顺豆花——以富顺豆花村为例的思考启示》,入选《乡村文化振兴论坛(中国·尧坝)论文集》,四川泸州,2018年12月。

  02、《自贡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入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年会2018年年会·会议摘要》,四川成都,2018年12月。

  03、《中华诗词里的宽窄人生》,入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宽窄哲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年12月8日。

  04、《自贡社科名家宋良曦的学术启示》,入选四川省自贡市首届“盐都论见”学术研讨会,2019年9月25日。

  05、《富顺古风仁商精神的传延价值》,入选四川省富顺县萧永升历史文化研讨会,2019年12月13日。


  五.学术整理类

  蜀学史料系列:

  01、《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新蜀学史观》(《蜀学》第七辑,巴蜀书社,2012年12月)。

  02、《内阁侍读杨锐等呈》《〈蜀秀集〉序》《〈蜀学编〉序与旧例》《蜀学会报初开述义》《蜀学创自汉世学京师者,比齐鲁焉》(《蜀学》第十一辑,巴蜀书社,2016年6月)。

  03、《蜀学堂史料四则》(《蜀学》第十三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

  04、《宋儒与蜀学》整理(《蜀学》第十五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作品评价】

  ◆“文章写得很好,不仅文字精练、从容,而且有见识。看得出作者是个有追求、有激情、有学识的人。”——北京《当代》原常务副主编常振家

  ◆“如果说史实使文章血肉丰满,那么,其中的壮怀激烈则成就了文章的风骨”;“文章在语言上也非常有特色,作者的古典文学功底较为深厚”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今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张晓峰

  ◆“钟永新先生,尚情高逸,好古乐道。近十余年来,致力于蜀学振兴,广搜资料,实地考察,乐以忘忧,不知朝日,已有数载。其所搜集编发和撰写发表的各类巴蜀题材文章,对于巴蜀文化和蜀学精神脉络渊源,细密搜剔,一丝一缕,集腋成裘;所录材料,去其夸饰,正其谬误,最后锻炼成篇,对推进西部儒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发展有莫大的贡献。”——北京立身国学网总编了义

  ◆“钟永新先生长期研究巴蜀儒学,尤长于文献搜荟整理,勤谨治学,功底深广,求实创新,成果显著,其独办的‘网上自流井’网站,搜罗丰富,披露及时,坚持连续,学术性强,甚有影响,足示其敬业心和研究能力能力俱强。” ——四川大学宋史研究、蜀学研究专家胡昭曦教授

  ◆“有才华而又很敬业”;“几篇访谈均巳拜读,很不错,写得好,既有学术观点,又很生动,评价准确,时有新见,大有益于有志于人文的学者” ——四川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

  ◆“你的三种作品,对自贡名人故里的考察、自贡历史的钩沉研究极有价值,能够像你这样将故纸爬梳与田野考察结合起来,而且全凭一己之力,实在难得!初初浏览,感觉其中好些历史碎片,在你之后,恐怕就没人再过问、灰飞烟灭了。正因为如此,你这些绝响式的记录尤为珍贵。”  ——《四川日报》副刊部原主任、散文名家伍松乔

  ◆“您对四川国学所知在全国为首。”  ——美国医生华人作家姚毓霖

  ◆“你的文笔古风蔚然。”  ——英国华人女作家哈拿(曾朝荷)

  ◆“文化实录的列阵呈现。” ——纪实作家、乡土作家王明亮


  【作品评述】

  常振家:《覆钟永新》( 2005年,书信手札)

  张晓峰:《英雄与历史——点评〈釜溪感旧录〉》(2006年,刊于鲁迅文学院《新创作》2006年第2期)

  王明全:《书写真实——钟永新近作读后》(2015年,刊于四川遂宁市图书馆《悦读精粹》2018年9月)

  王明亮:《行走中国的文化梦想——自贡籍文化游学作家钟永新侧记》(2015年,刊于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文化馆《釜溪河》2018年第1期)

  王明亮:《求存游学的盐工奋发精神传承——钟永新社科成就及文史学术初探》(2019年)


  【学术经验】

  01、打下扎实基础。

  要做学术研究,必须要培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如要有精阅上千种书,泛阅上万种书的阅读量基础,还要有基本的音韵学、校雠学、版本学、训诂学、文字学、目录学、文献学、方志学、博物学等知识积累。

  02、保持人文情怀。

  要努力不为名利诱惑所吸引,甘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在各种打压和挫折面前,能够保持延续多年来形成的文化情结与人文情怀。

  03、不断学习领悟。

  对于未知领域和了解不多的课题,要制定目标,补学提高,以获得新领域的新知识,避免说外行话,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04、实地考察调研。

  不做书斋里的学问,要走出去,做扎根大地上的学问家,有意识有选择的进行田野考察,并形成不同介质的资料方式记录保存,要能够善于与各种人士往来,获得第一手可靠资料。

  05、要有问题意识。

  读书和考察要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为既有的观念和资料所左右迷惑,从中注意发现不为人知和存在空白遗漏的地方,从质疑到考订,最后形成有说服力的文字。

  06、主动写作训练。

  勤奋写作练习,自觉有意识的勤奋练笔,不断修改完善,搜集到的资料要及时去整理,或正式投稿作为成果发布,或以文会友参加论坛宣读,从而不断提高写作灵感和手感。

  07、拜访请教名家。

  不管年长年少,只要有可学之处,都要充分利用机会联系去拜访请教,通过采访或摆谈及互赠图书方式,学习别人的成功治学与创作经验,扩展自己缺乏的文化领域知识,得到一定的共鸣感染。

  08、资料搜集整理。

  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层级的图书场馆与私家藏书查询分析,通过访书得到珍贵资料;二要有课题有主题的精选购买纸质资料,形成自己的阅览室图书馆;三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各种开发开放的数据库,合理合符规则的方式利用。

  09、接受诚恳批评。

  由于知识有限与更新等原因,对指出的资料错误或观点结论不足,要客观理性的分析接受,虚心接受批评建议,如果是恶意攻击则要以作品和科学手法灵活回应。

  10、学科综合利用。

  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有文化比较的思维方法,不局限于浅显的文史介绍,能够有更高视野的观察上升,具有全国意识和国际眼光,既有散章的缀合单篇,又有组合的整体研究。


  【作品地址】

  钟子作品 http://zhongzi.blogchina.com

  浮想设计 http://fuxiangdesign.lofter.com


  【电子邮箱】

  86441902@qq.com


  【钟永新作品集】(自印本15种)

  总集类

  01、《釜溪随笔录》

  02、《釜溪感旧录》

  03、《釜溪考史录》

  04、《釜溪研究录》

  05、《釜溪访谈录》

  06、《巴蜀随笔录》

  07、《巴蜀感旧录》

  08、《巴蜀考史录》

  09、《巴蜀研究录》

  10、《巴蜀访谈录》

  11、《上海浮影录》

  12、《北京浮踪录》

  13、《环华浮游录》

  14、《文化访谈录》

  15、《文化设计录》


  专题类

  01、《鐘子作品》(《鐘子诗草》《鐘子书话》《鐘子游记》《鐘子散文》《鐘子访谈》)(专辑)

  02、《浮想设计作品集》(画册)

  03、《沿滩杂记》(文集)

  04、《釜溪河传》(小说)

  05、《图说盐史》(专著)

  06、《蜀学小史》(专著)

  07、《自流井故实》(文集)

  08、《自流井通览》(整理)

  09、《宋育仁研究随笔》(文集)

  10、《李宗吾研究随笔》(文集)

  11、《自贡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文集)

  12、《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文集)

  13、《上海钟生的故事》(小说)

  14、《北京钟鱼的故事》(小说)

  15、《钟氏家集》(含《墨缘轩书法作品选集》)(整理)

  (注:部分系规划题目和电子版存储方式)


(2019年11月整理,2020年1月补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