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富顺才子宋育仁及研究(2018)
2018-12-31 20:35:10
  • 0
  • 0
  • 19

钟永新

  导语:2018年10月10日在北京清华大学西门附近的前流书店举办“思想家——宋育仁先生诞辰160周年纪念展”,为期十天,主要展示2008年在北京读易洞书房举办首次宋育仁纪念展以来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并致敬诸多为宋育仁研究做出贡献的文化作家学者们。当我坐在那里休息时,一位人士走进来,远远说道:宋育仁?宋教仁?我起来连忙解释,这是维新思想家宋育仁,不是国民党那位被刺杀的宋教仁,可见多数人士对宋育仁充满传奇的一生和卓越的学术成果还是不太了解,很有必要开展些讲座,以期精神共鸣,进而见贤思齐,有所激励感召。

  宋育仁先生诞辰160周年纪念标识 (钟永新 设计)

  一、我对富顺才子的理解

  富顺才子是四川富顺县的一大文化品牌,在川内外具有一定的口碑知名度,目前已有很多文史研究,出版有相关书籍,收录许多古往今来的富顺才子名录,在新建成的富顺档案馆还有个富顺才子长廊及部分才子展览,这对了解宣传富顺才子悠久的历史文化很有意义。

富顺才子长廊及宋育仁展览资料

  (2018年7月6日 富顺档案馆•富顺记忆文化展览厅 钟永新摄)

  我认为:富顺才子主要是指富顺文化地理熏陶培养出来,包括或出生或原籍或生长或生活于此,并取得重要文化艺术学术思想成就,具有强烈的乡土认同意识和富顺文化情结的杰出人才。

  宋育仁1858年出生于四川富顺县仙市镇大岩凼倒石桥,现在这里从行政区划归属到自贡市沿滩区了,但宋育仁出生时该地属于富顺县,而且宋育仁也是在富顺考取秀才,再被选拔入成都尊经书院,其著作落款多署名为“富顺宋育仁”,可见他具有明显的富顺文化认同,一生成就显著,具有富顺才子博学多闻、才华超群、文采飞扬、积极入世、崇尚实干、热爱乡梓等特点,故称其为富顺才子名副其实。

  宋育仁书札 署名“富顺宋育仁芸子”

  二、富顺对宋育仁研究的回顾

  富顺文化学术界对宋育仁的研究一直有人在从事开展,与富顺县刘光第研究会相比而言,参与人士不多,文化成果略少,目前所知,大概有以下八位人士的作品较有代表性。

  (一)刘海声

  刘海声先生是富顺较早研究宋育仁的老前辈,2007年,黄宗凯、刘菊素教授等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宋育仁研究专著《宋育仁思想评传》里就引用过刘海声的成果,刘老主要在富顺、自贡、四川三级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作品,分别为《宋育仁年谱》(《富顺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1.12)、《宋育仁在四川倡办银行》(《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992.10)、《晚清政治家、学者宋育仁事略》易公度、刘海声、徐溥(《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1983.07),功不可没,可谓表率。如果刘老能够类似《刘光第其人其事》那样完成《宋育仁其人其事》,我想,按照刘老那种勤奋搜集的功力和韧劲,将汇集许多宝贵的宋育仁资料。

刘海声编 《宋育仁年谱》等

  (二)伍松乔、伍奕父子

  伍松乔先生是从富顺走出去的巴蜀籍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他在主持《四川日报》副刊时期,就采写编发了大量巴蜀文化报道作品。他对宋育仁情有独钟,思维视野广阔,可以说伍松乔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写富顺乡贤才子宋育仁的故事,他也是目前对宋育仁研究和传播贡献最大的一位,使得四川成都一度成为宋育仁研究的重要基地,体现在:

  1.写作方面

  伍松乔和其子新闻媒体人伍奕先生合著出版《1898及其他:中国书生宋育仁》(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和《隐没的传奇:宋育仁》(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从文学角度书写演绎宋育仁传奇,开创了宋育仁传记的新写法,展现了书生宋育仁的报国情怀和人文风范。2016年8月,在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伍松乔散文集《十字岭 识字岭》书中,收录伍松乔先生写宋育仁的文章就达9篇。

  2.观点方面

  伍松乔在多次撰文和讲座里提出了许多关于宋育仁的精彩观点,如提出宋育仁是“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评价宋育仁“文章留名非小我,书生入世乃大观”,还特请老前辈书法家马识途等题字;认为宋育仁具有“三务”(时务、实务、杂务)等。

  3.保护方面

  经过伍松乔多次呼吁,2006年,在成都市三圣乡幸福梅林复建宋育仁东山草堂纪念馆,并整修宋育仁墓,很可惜后来草堂毁于火灾。

  非常遗憾的是,伍老由于积劳成疾,2017年11月4日因病去世,留下多少未尽的才情,不然他还会继续为宋育仁呐喊,为巴蜀文脉和富顺文脉传延继续尽份文人应有的责任。

  

伍松乔、伍奕父子合著的宋育仁传记作品

  (三)聂作平

  聂作平先生是从富顺走出去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其作品颇具个人才气,观点犀利敏锐,在全国拥有不少忠实读者,其撰写宋育仁的代表文章为《旧文人与新时代》,发表于《随笔》2016年第2期,2017年2月网发于知名论坛凯迪社区【猫眼看人】栏目,聂作平认为,“在宋育仁身上,体现了一个旧文人在面对横空出世的新时代时的本能反应:从彷徨到振作,从突围到放弃。”评价较为中肯,尚期待聂作平先生再有宋育仁题材的精彩文章。

聂作平《旧文人与新时代》 凯迪社区【猫眼看人】截图

  (四)李靖林

  李靖林先生是富顺知名文化策划人,富顺青鸟文化公司总经理,他撰写的宋育仁题材作品不多,主要为宋育仁作品再版做出贡献。2013年,李靖林参与宋育仁诗集三种:《哀怨集》《问琴阁诗录》《问琴阁诗指》仿古线装点校本的出版策划工作,提供了《问琴阁诗指》的转录资料。该书一套三本,古色古香,出版后,在诗词界具有一定文化影响,我当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社团频道推荐介绍此书,目前网页还可访问http://www.cssn.cn/st/st_xscg/201401/t20140106_936948.shtml。现在此书在网上已卖到几百元一本,可见藏家之珍视。

宋育仁诗集三种:《问琴阁诗录》《问琴阁诗指》《哀怨集》

  (五)刘安龙

  刘安龙先生目前是富顺作家协会主席,他2013年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富顺历史人物随笔《富顺往事》,封面四人里即有宋育仁画像,该书以文学形式刻画和展示富顺历史人物,集中塑造了富顺才子的群体精英形象,描写生动,文笔精彩,被刘建斌先生评价为“把自己的个体文学创作和独具特色的川南富顺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至少就是一种融入大海的尝试”。书中,刘安龙主要从乡贤文化角度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富顺才子宋育仁历史功绩的回顾与高度肯定。

  

刘安龙《富顺才子宋育仁的拼搏人生》

  (六)王端诚

  王端诚先生是宋育仁外曾孙,其母亲是宋育仁亲孙女,受家族文化影响颇深,后来任教于重庆某中学至退休,一直关注研究宋育仁,撰写了大量宋育仁题材的文章,如《宋育仁家属中的两代才女》(《富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97.01)、《宋育仁维新思想试探》(《富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9.02)、《仙市访外曾祖宋翰林育仁公故居遗址》(《岷峨诗稿》2005第4期)等,其两部著作《微斋笔影》(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7.11)和《端诚诗文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6)收录有多篇宋育仁研究作品,尤其还以宋育仁《借筹记》为背景创作历史小说《潜师袭倭》,再现了甲午海战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风云,读之令人动容,最近2018年,王端诚先生赴英国旅游,创作古诗《伦敦怀先外祖父宋育仁先生》以抒怀念家族先贤情怀。

  

王端诚历史小说《潜师袭倭》

  (七)宋光辉

  宋光辉先生是自贡蜀光中学美术教师,善诗词,工绘画,其曾祖父和宋育仁是亲兄弟,并且宋光辉也是出生在宋育仁故里大岩凼老宅院,从小深受家族前辈影响而成长起来。他于2010年7月,专程去贵州黔西寻根,寻找宋育仁贵州祖居地,今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仁和乡坪寨村,见到了族谱里面记载的黔西州九甲穿洞坪,还受到族人时任村长的宋文育的热情接待,为我们提供了宋育仁家族祖辈的历史渊源情况。到2013年9月6日,宋光辉受邀在自贡南湖体育中心先锋音乐厅主讲《变乱中的悲情诗人•宋育仁》,此系自贡文联主办,王发庆先生主持的自贡文化艺术讲坛第十五讲,使得宋育仁在本地的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此外宋光辉还积极奔走推动宋育仁研究室和宋育仁纪念馆的建设,进展虽然不大,也算努力呼吁尝试过。

  2013年9月6日,宋光辉主讲《变乱中的悲情诗人•宋育仁》

  (自贡南湖体育中心先锋音乐厅)

  三、宋育仁对富顺的文化贡献

  宋育仁是走出富顺、走出巴蜀、走出国门的近代人物,其对家乡多有贡献。

  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他晚年监修《富顺县志》,此志与清代段玉裁纂修《富顺县志》齐名,是四川地方志的精品,该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可在线浏览。宋育仁以典礼院直学士翰林院检讨身份修志,条目详致,分为:建置、仓储、方域、庙坛、食货、学校、礼俗、兵防、官师、选举、人物、人物列女、艺文、杂异、叙录。序言指出 “《富顺县志》踵《段志》而作,规矱(yuē)蜀前哲《华阳国志》之义法”。该志记录地方人物、山川掌故、礼俗杂事等,非常丰富,可供富顺文史研究钩沉,如《刘光第传》被视为宋育仁所写,已收录到《刘光第集》。由于宋育仁是著名学者参与修志,他同时还在总纂《四川通志》,工程非常浩大,召集了当时四川许多知名人士参与,故而民国版的《富顺县志》在资料把握和编纂体例上颇为宏观和具备前瞻性,而晚年宋育仁对《四川通志》和《富顺县志》也倾力较多,希望最后对家乡再做点文化贡献,完成后不久,到1931年宋育仁就去世了。

  宋育仁监修《富顺县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宋光辉介绍,宋育仁写富顺家乡的诗文非常少见。在我搜集富顺西湖掌故诗词部分时,见阅1987年7月出版的《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收录有川籍作家学者和台湾史研究专家毛一波的《辛亥革命七五周年》,文章里的西湖诗,注明用宋芸子(即宋育仁)《西湖消夏》原韵,然而宋育仁此诗在《宋育仁文集》及宋育仁诗集《问琴阁诗录》都未收录,后多方寻找,没有收获,只好注明存目。某日偶然间在移动硬盘里看到一张图片,居然就是久寻未见的宋育仁作品《富顺西湖消夏》,为复印件翻拍图,或是昔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询时复制,因资料较多而忘记存于何处,幸好有翻拍之举。诗作发表于成都《共和》杂志1914年第1卷第1期,可能是宋育仁返乡探望亲人期间,在县城西湖居住时所作。诗分四首,诗境幽美,语句凝重。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事感慨,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中年晚期宋育仁遒劲诗风特色的形成。

  宋育仁《富顺西湖消夏》

  四、宋育仁的富顺友人及家族代表

  宋育仁和富顺籍友人多有往来,其家族人员也多出文化精英人物,兹选取略述如下。

  (一)友人

  1.刘光第

  富顺县赵化镇人士刘光第和宋育仁同为京官,在京时有一定交往,宋育仁出使外国时,刘光第还写诗《送宋检讨充英法等国参赞(六首)》(《刘光第集》)相送,后来宋育仁回川兴办商务,在刘光第与自流井刘安怀堂的信件里常提及到宋育仁表示关心,再后,宋育仁联合创办成都蜀学会,和刘光第参与的北京蜀学会也保持有一定联系。

  刘光第《送宋检讨充英法等国参赞(六首)》

  2.陈钟信

  宋育仁和富顺同乡自流井豆芽湾人士陈钟信家联姻,其夫人就是陈钟信的妹妹,陈钟信是清代进士,曾为京官,晚年寓居成都,与宋育仁往来密切,被共同推举列为“五老七贤”,宋育仁总纂《四川通志》和监修《富顺县志》时,都聘请陈钟信参与,得以共同完成。

  

陈钟信硃卷与陈钟信书法

  3.陈崇哲及陈嘉诵

  陈崇哲出生于富顺狮市镇,举人,曾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并和宋育仁共同入京,周览山川,广交贤俊,著述丰厚,文集里有《赠宋芸子序》。其子陈嘉诵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富顺县立中学,为宋育仁女婿,后来随岳父宋育仁赴成都,担任四川省通志馆编辑。

陈崇哲硃卷及陈崇哲作品

  (二)家族

  1.姐姐宋令修及姐夫易昌楫

  宋令修是宋育仁长姐,善诗词,著有《裳华阁诗存》,宋育仁为之作序进行褒扬,在宋育仁《问琴阁文录》里还收录有写给其姐的信函。姐夫易昌楫为富顺九洪乡人,秀才,南社诗人,曾参加同盟会活动,后赴南洋创办《华侨日报》等,著有《醒园诗稿》,宋育仁也有作序,虽然两人政治理念不同,但宋育仁还是对易昌楫作品有所肯定。

《醒园阁诗残稿》与《裳园阁诗存》

  2.弟弟宋辅仁

  宋育仁弟弟宋辅仁也是诗人,有《逃园拾残集》一卷,作品收录到《巴蜀近代诗钞》,宋育仁1914年前后,回富顺即住在其弟弟宋辅仁在富顺县城玛瑙山的寓所,留下《富顺西湖消夏》诗作。

宋辅仁诗作

  3.儿子宋维彝

  宋维彝是宋育仁长子,字闻博,学有渊源,曾任山西大学教授,从事“文字学”,著有《字索》,系《辞海》式的字书兼辞书,按一般字的偏旁笔划多少顺序编排(亦附有总检字表),用汉语注音字母,照京音标准注音。此外合撰有《宋芸子先生行状》。

  

宋维彝等《先府君芸子行状》与宋维彝书法

  4.女儿宋琨

  宋琨,字君西,为宋育仁长女,宋育仁侧室绣丝生于英国,能为时文,尤谙史故,不幸25岁早逝,著有《益部两汉经师表》,附《益部》士女人物表,宋育仁为序。此外,宋育仁在《国学月刊》1923年第14期选编《宋君西女子遗文三篇》:《周南召南专述女教说》《论女学之关系》《孝弟于中国社会国家之关系说》以示怀念,并作序。

宋育仁《宋君西女子遗文序》

  5.孙女宋元谊、孙女婿徐溥及外曾孙徐明

  宋元谊,宋育仁孙女,幼承庭训,潜心文史,家学深厚,为宋氏女性群体里文学成就较高人物,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长期执教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曾受教于近代著名女词人沈祖棻,今有宋氏族人重庆市王端诚编有宋元谊《采菽词》,但尚未见阅宋元谊诗集正式印行。

  宋元谊丈夫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溥,徐氏很早便开展宋育仁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5期上刊发《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对重新钩沉与正确认识宋育仁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宋元谊之子徐明所写所记有家传门风,现为建筑设计院总工,家藏一些宋育仁留下来的著述稿本和文物(如宋育仁书桌上摆件和从英国带回来的瓷器等)。

  宋元谊《采菽词》

徐溥《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

宋育仁书桌上的岫玉摆件(徐明收藏)

宋育仁从英国带回的瓷器(徐明收藏)

  6.外孙王本一

  王本一,富顺狮市镇人,近代爱国人士,是宋育仁的外孙,曾就读于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参加过中共领导的四川早期革命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是富顺左翼知识分子,还协助过宋育仁编修《民国四川通志》。

王本一及宋闻博相片——民国二十年(1931年) 《富顺县志》

  7.外曾孙王端诚

  王端诚先生是宋育仁外曾孙,出生于富顺县狮市镇,当代著名诗人,自号微斋先生,长期致力于传统诗词的研究和创作,是重庆市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同时致力于新体诗格律的探索与实践,有大量格律体新诗作品问世,出版多本格律新诗集。研究论述有《当代汉语诗坛二元化格局试探》《格律化是汉语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旧体诗格律之异同》等。

  

王端诚部分诗著

  8.家族后人宋光辉

  宋光辉是宋育仁家族后人,诗人、画家,出生于富顺县仙市大岩凼(今属沿滩区),自贡蜀光中学美术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自贡诗词学会副会长。2007年组织蜀光中学成立全国第一支学生文化遗产保护队伍——蜀光中学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2014年12月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七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人物”。

宋光辉接受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采访 2018年11月

  9.家族后人哈拿(曾朝荷)

  哈拿女士为宋育仁家族后裔曾朝荷移居英国后使用的名字,原为记者,后在伦敦报纸上办过中文专栏,写有《哈拿居英日记》,其与宋育仁家族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原与她通过msn交流,说其家族经常提起宋育仁的故事,她外婆叫宋育仁为三叔,所以有关注,并告知宋育仁在成都的寓所“宋公馆”在包家巷,希望能寻访一下,2018年去过此巷,已无所遗存。

成都包家巷 2018年10月16日 钟永新摄

  五、我与宋育仁研究略述

  (一)缘起

  我研究宋育仁缘起于2001年主办自贡在线文史频道网上自流井时,编发“自流井名人录”,开始接触到宋育仁,当时将其称为“报业大王”。后来先后多次参观考察仙市古镇大岩凼宋育仁故里,最近2017年10月份去过,那间最后的老屋和部分围墙还在。2008年就拜访过当时还存在的成都三圣乡幸福梅林东山草堂宋育仁纪念馆及宋育仁墓,最近2018年10月又去了趟,变化很大,正在修立交桥,宋育仁墓还在,不知道以后会成为什么样子。此外我还实地寻访了重庆白象街宋育仁主编《渝报》的旧址(已不存),成都小南街宋育仁主编《蜀学报》的旧址(即尊经书院旧址,已不存)。

四川仙市古镇大岩凼倒石桥宋育仁故居旧址(2017年10月6日 钟永新摄)

四川仙市古镇大岩凼倒石桥宋育仁故居围墙(2017年10月6日 钟永新摄)

四川仙市古镇翰林故里牌坊(2017年10月6日 钟永新摄)

成都宋育仁墓及已毁于火灾的宋育仁纪念馆“东山草堂”(2008年3月7日 钟永新摄)

成都宋育仁墓现状 (2018年10月16日 钟永新摄


  (二)研究

  由此我产生兴趣,开始撰写发表文章。2006年在清华大学做培训工作时,投稿后,在文史杂志《龙门阵》当年第1期上发表《宋育仁故里寻访记》,此文为多数人士知晓,后有移居英国的宋育仁家族人士哈拿女士联系到我,说她也读过,评价“文笔古风蔚然”,这也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史作品。

 

  《龙门阵》2006年第1期发表《宋育仁故里寻访记》

  之后主要的撰述情况如下:

  2011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发表的第一篇算是学术研究的作品,即以宋育仁为题,缘起于2010年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论学》杂志时,偶然看到成都吕洪年所撰的《宋育仁先生事略》,文中吕洪年注明“麻翁”为约翰•穆勒,方才联想考证穆勒是谁,最后完成《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发表于《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四川思想家研究专栏”。

  本文可作为本人的代表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在学术发现上较有新意,考订出“麻翁”为著名西方学者麦克斯•穆勒,从而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不久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网站“清代中外关系研究史”和“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专题转载,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 中国近代史论文目录(人物二•外国人)。

  还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第4季度主要科研成果,2012年初在北京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走廊橱窗展示数月,同时还展示了本人另外两篇作品《宋育仁牛津访学轶事》和《“蜀学”圆桌谈》系列,使得经过此地驻足观看的诸多社科院学者有所了解,亦可谓得以在国家最高学术殿堂展示宋育仁和蜀学,故而伍松乔先生知道后,评价曰“前度宋郎今又来”。

  后来本文还被四川大学王东杰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宋育仁卷》前言引用,被四川大学李晓宇在《岂有文章惊海外:辛亥革命前后宋育仁与西方人的交往》引用,被中南民族大学孙卫华、黄腾在《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收录等。


 

《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发表于《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2期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第四季度主要科研成果展走廊橱窗(2012年初 钟永新摄 北京建国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网站专题“清代中外关系研究”收录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网站专题“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收录

  2014年,我专门去河北南皮县参观拜访张之洞故里,一则致敬这位创办成都尊经书院,对巴蜀文教事业贡献巨大的人物,二则搜集张之洞和宋育仁的资料,然而张公祠里的展板几乎没有四川部分的介绍,在拜访南皮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王玉良先生后,他说不太了解张之洞在四川的情况,我先介绍我对张之洞弟子之一宋育仁的研究成果,再告知多年前我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查到宋育仁挽张之洞的诗歌多首,待整理完后发给他们参阅。2015年我终于整理校订完成,发给南皮县,他们迅即在《张之洞研究》2015年总第11期首发《忧国与议学:宋育仁诗注中的张之洞》,次年又正式发表于《蜀学》第十一辑(巴蜀书社,2016年6月出版)和《自贡日报》2016年12月25日“史海钩沉”,题为《宋育仁与张之洞》,此算是张之洞及宋育仁研究史料的新补充。

  

 《张之洞研究》2015年总第11期刊发宋育仁与张之洞

  2017年,由于购买《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我看到后记里面作者董凌锋博士的电子邮箱,在感叹其求学生涯和矢志研究精神后,尝试发邮件联系采访董凌锋研究宋育仁的心得和编辑《宋育仁文集》的经历,最终合作完成访谈,题为《董凌锋: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宋育仁及其文化贡献》,刊于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蜀学》第十三辑和《自贡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

  

  《蜀学》第十三辑刊发“宋育仁研究访谈”

  

  《自贡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刊发“宋育仁研究访谈”

  此外,从2011年开始到2018年,我陆续在《自贡日报》《盐商文化》《紫薇诗简》《富顺诗词》等发表宋育仁为题材的作品近十篇,在自贡富顺地区为推动宋育仁研究起到了一些传播作用。

钟永新在《自贡日报》上发表的部分宋育仁作品

  (三)策展

  2008年和2018年我先后策划了两次宋育仁纪念北京展。

  2008年12月,由于我写过《宋育仁故里寻访记》,宋光辉联系上我,介绍自贡将举行宋育仁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于是在北京寒冷的冬夜寓居在前流书店的我,突发奇想在北京也搞个纪念活动,并迅速策划开始实施,最后以北京新蜀堂基地名义与北京读易洞书房联合举办“消失者——纪念宋育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和读易洞思想沙龙,邱小石在豆瓣网发布展讯后得到许多关注,伍松乔的儿子伍奕先生后来告知,他就是从豆瓣网看到讯息告诉给伍老师,伍老非常高兴,赞誉川南文化后继有人,此外记得北京朝阳之窗网站好像也介绍过此次活动。展览得到文化学界一些支持回音,包括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哲学博士陈壁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李玉峰、中国艺术收藏评论学者朱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黄永等,部分资料被读易洞书房创始人邱小石出版的《时空恍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载入收录。

2008年宋育仁纪念展现场照片 北京读易洞书房 钟永新摄

  2018年10月,我在清华大学西门附近水磨社区前流书店又成功举办“宋育仁先生诞辰160周年纪念北京展”,展览以“思想家”为主题,以展板和文献资料、研究成果为载体,勾勒出宋育仁的独特魅力,着重展现宋育仁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之一的历程及贡献。展览内容分为生平篇、著述篇、思想篇、图像篇、评述篇、文艺篇、传记篇等。展览地点紧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学术科研气息浓厚,规模虽然不大,只是希望借此展览继续扩大宋育仁研究在首都及全国的文化影响,旨在抛砖引玉,发出蜀学声音,这也算了我的一个心愿,以后若要再举办,可能就是再十年后了吧,希望届时能有更大型的机构组织参与,比如宋育仁是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经科教习,学堂旧址在安德里总政大院里,建筑尚在,所以宋育仁也算是北京大学前身的教师,要是北京大学以后能办宋育仁纪念展或研讨会就更权威和隆重了。

2018年宋育仁纪念展现场照片 北京前流书店 钟永新摄

  (四)心得

  我的研究特色和心得体会主要体现在:着重一手材料,即新材料的发现。虽然我读过大学师范历史教育,但后来改行从事美术设计,并没有得到扎实规范的学术训练,所以只能侧重在文章新意方面有所突破,即从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当有了材料后,先大胆提出观点判断,再小心求证得出结论。

  我还有些文章属于文化随笔、书话短语,类似札记形式,力求在简洁文本里容纳更多文化讯息,但不同于文学故事的创作编写方式,旨在言之有物,事有根据,多附录有原始资料。

  当然我还应该不断学习和交流请教,努力提高研究与创作能力,争取写出更深刻更精彩的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

  (五)计划

  首先,若四川大学古籍整理所《巴蜀文献》第五辑正式出版时,收录我整理得《借筹记》的话,我准备在此基础上,把《借筹记》翻译成带有文学性的白话文,并争取能在文学类刊物正式发表,对这一经典作品有所传播。

  其次,若武汉孙卫华博士申报的国家基金项目《宋育仁集》点校本顺利完成,能在2019年通过审核验收出版,拟对其整理研究的经历和感受做次学术访谈,以为祝贺。

  再次,完善《宋育仁与成都》《国学大家宋育仁》等课题,尝试申报相关社科基金项目,以扩展写成相关专业文章或专著书籍,再为写《宋育仁传》做些资料准备。

钟永新《宋育仁研究随笔》(效果图)

  六、宋育仁思想的当代意义

  关于宋育仁的人生风云及学术贡献已有不少介绍和研究,那么时至当今,宋育仁思想对于当下的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呢?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爱国情怀

  宋育仁具有很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值得弘扬,也体现出富顺才子大无畏又神勇的个性特点。甲午战争时期,宋育仁在伦敦时居然敢于献策谋划奇袭日本,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容易被砍头的事情,而宋育仁居然依然不断联络活动此事,正是出于爱国情怀,倘非时局变化,加之信息不通,若是奇兵一出获得成功,对中日甲午战争进程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在清代四川泸州人高枬的《高枬日记》写到“宋芸子(宋育仁)来,欲在卢沟桥招募百人或五十人,自练一队。”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2013年出版的《庚子记事》,此可以说是宋育仁再图抗击外御的努力尝试。

宋育仁手稿:《借筹记》和《中日战和记》

  (二)维新视野

  宋育仁是“巴蜀地区工商业第一人”“巴蜀地区办报纸第一人”,由其也可见富顺才子在创新意识与大胆思维方面的过人之处。宋育仁置身19世纪末积贫积弱的晚清中国,提倡学习西方,兴办实业,进行变革,推动四川近代化发展的进程,这与今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政策路线可谓相得益彰。对于宋育仁的维新思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毕业的董凌锋博士《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做了较为翔实的论述,可供参考。董凌锋认为宋育仁既建构了宏大的维新思想体系,又走出书斋,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维新实践,不是空喊口号者,而是时务实干家。作为一介文人书生,宋育仁居然能去参办工商业,游刃有余,并办成功,体现出宋育仁优秀的管理能力和领导魄力,故而其经济思想仍可作为当下不断发展前进的中国的智慧和资源参考之一。

董凌锋著《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

  (四)学术方法

  宋育仁在文学、诗学、史学、经学、文字学等方面都造诣极深,历代富顺才子都有诗文集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目前所见以宋育仁涉及的学术领域较为广泛,多为经典著述,而且现在仍被许多学者所引用,如《三唐诗品》广被许多唐朝诗人研究参用,《说文部首笺正》则被收录到当代历史学家李学勤主编的“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华书局 1993.07),《尔雅今释》收录到《尔雅诂林叙录(上)书目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09),《经世财政学》收录到《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02),《经术公理学》收录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华书局 1993.07)等。

  台湾研究机构也已把宋育仁列入晚清经学与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此外从蔡元培、郭沫若、胡绳、顾颉刚、钱锺书到王尔敏、朱维铮、葛兆光、罗志田、钟叔河等大学者的编著或文作里都对宋育仁的学术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里面对宋育仁也有高度评价,本人辑有《学者眼中的宋育仁》资料集可供参阅。

  同时通过宋育仁的学术研究总结也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治学启示,如他撰有《重修四川通志例言》介绍其编志经验,撰有《论史学方志》介绍其修史经验,撰有《研究经籍古书方法》介绍其经学研究经验等,这些都极大有助于中青年学者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为和思想造诣。

  宋育仁: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国学月刊》1923年16、17、19期)

宋育仁:评胡适《国学季刊》宣言书(《国学月刊》1923年16-17期)

《说文部首笺正十四卷》宋育仁撰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华书局 1993.07)

宋育仁《经术公理学》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华书局 1993.07)

宋育仁《重修四川通志例言》

 宋育仁《研究经籍古书方法》

  (四)文学境界

  宋育仁既是著名学者,又是文学书法大家,为晚清民国时期四川文人里成就较高者,被视为西蜀派代表,而富顺才子的一大特色就在于作品多富有文学性,这得归根于历代富顺人对富顺文庙的保护和对富顺文风的关爱,及至当今则有“富顺诗群”尤有特色,宋作体现在:

  其赋作如1889年光绪帝亲政之年写就的《三大礼赋》,被人叹称该文“为有清二百余年得未有之”,这使他在京城士林文名大增。

  其诗作清丽,风调绝胜,以《甲午感事》系列为代表,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称宋育仁为“花项虎龚旺”,以其诗“多有为之言,其自注多有关光宣掌故,余极重之”,当代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所编《近代诗三百首》便收录有宋育仁诗作。

  其词作《风入松》被近十种现代版诗词集收录,如《清词三百首详注》《清词菁华》《词学图录•第6册》《百谱千词注》《古今五百家词钞》《民国五百家词钞》等,1900年宋育仁创作的词作则被辑录到《庚子秋词》,该书在中国词学史上评价甚高。

  其文作以宣传维新变法的议论散文和考察报告为主,代表作为《时务论》《守御论》《采风记》《借筹记》等,还写有不少序跋铭,如《悼绣姬诗序》《问琴阁同怀遗诗序》《刘舍人遗集序》等,钱锺书父亲国学名家钱基博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里评价宋育仁文章风格,指出“吴伯朅及宋芸子(育仁)两先生,其文实出《淮南》,但自讳之耳;故其文多纾徐漫衍,须多看数行,乃能知其意之所在。”

  此外,宋育仁的文学事迹还被收录到《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词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17)词曲卷3》《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5》《中国文学编年史•晚清卷》等,可见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重视。

宋育仁《三大礼赋》

宋育仁:风入松(小楼一雨作春寒) --《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

宋育仁《甲午感事三首》--《近代诗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06)

宋育仁:《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

  宋育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近代卷》(中华书局 1997.02)

  (五)世界眼光

  宋育仁担任出国使臣,具体考察过西方国家的政情,陆续与许多汉学大家交往,如理雅各、麦克斯•穆勒、铎尔孟等,还积极翻译西学、传播西学、充当汇通中西的文化使者角色,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那个时代具有世界眼光,这在众多富顺才子里尤其别具一格,比如他与西方宗教学之父、《东方圣书》编者及《比较神话学》作者麦克斯•穆勒的学术交往便是一段佳话,他先由日本留学书记生望月小太郎推荐访问麦克斯•穆勒讨论文字学,后与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铨再赴牛津大学拜访,三人讨论到下午五点还没有聊完,麦克斯•穆勒非常惊讶欣赏宋育仁的博学善辩,突然问到宋年龄多大,曾广铨替宋回答,说宋育仁当时虽然年轻,不过36岁,研究文字学已有十多年,有多部书卷问世。分别时,麦克斯•穆勒为勉励忘年之交的东方学者,将他平时所著的《同文发例》一书赠送给宋育仁,说希望能帮助宋育仁完成此学术课题研究,宋育仁极受鼓舞,以手加额,重礼还谢。

牛津大学麦克斯•穆勒教授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

  最后,我归纳总结出宋育仁适应于当下时代(育仁精神)的八个要点,如下:

  01、开创精神

  创办大量工商实业,符合现在提倡的创新和发展意识。

  02、学术成果

  著述大量学术著作,符合现在提倡的社会科学大繁荣。

  03、文学创作

  撰写大量诗文辞赋,符合现在提倡的文化与文艺复兴。

  04、爱国情怀

  筹划袭倭和西山吟诗,符合现在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

  05、办报理念

  办《渝报》与《蜀学报》,符合现在提倡的普及民众。

  06、教育思想

  执掌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符合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07、政经意识

  提倡时务撰政法经济文章,符合现在提倡的开放思维。

  08、中外交流

  与多国友人交流和译著,符合现在提倡的命运共同体。

  以上就是我的简要汇报,请各位不吝赐正,谢谢!

《宋育仁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6年


  2018年11月8日初稿 11月18日修改 11月28日增补


附录资料:

《富顺县志》:宋育仁

  宋育仁,字芸子,晚号道复(1857--1931),富顺县大岩乡人。幼孤,随伯父读书广汉,18岁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尊经书院。宋育仁与绵竹杨锐、井研廖平、名山吴之英、汉州张祥龄等12人首批被选入院深造。书院山长王闿运大奇宋育仁、杨锐之才,比之为“宋玉、扬雄”。尊经书院讲学主张“微言大义”,“通经致用”,宋育仁、廖平均深受影响,以后廖平写出《今古学考》和《公羊春秋补证后序》,主张尊今抑古,托古改制;宋育仁亦写出《周礼十种》,其中《周官图谱》力托古改制提出蓝图。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的托古改制思想,即源于廖、宋。

  光绪八年(1882》中乡举,次年讲学于资州艺风书院,又撰《周礼十种》、及《说文部首笺正》,渐有文名,受到翁同龢和潘祖萌等人的赏识。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有革新思想,被翰林院掌院徐桐目为狂才,郁郁不得志。翌年,写成《时务论》,朝野耳目为之一新。光绪十五年(1889)任翰林院检讨,两年后,典试广西、深感革新须重实际,遂撰《时务论外编》,专论外交,又撰《守御论》,提出大治军旅以重边防。

  光绪二十年(1894)以参赞职随公使龚照瑗出使英、法、比、意四国,驻伦敦,深入考察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撰成《采风记》四卷。又多次书奏朝廷,献“困倭之谋”和“防俄之计”。是年,中日甲午之战爆发,平壤陆军溃败,黄海海战丧师,时公使龚照瑗返国述职,宋育仁以代理公使,向英国银行贷款购军舰,募水师,拟偷袭日本长崎,遭公使参劾,潜师之谋遂废,悲愤之余,写成《借筹记》,详述始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仍供职翰林院,受强学会之聘,主讲“中国自强之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书清廷,请改革财政,废科举、兴学校,未被采纳。同年奉旨返川,创设商务局于重庆,又开办多家实业公司,一时四川民族工商业蓬勃兴起,成效甚著,次年,联络潘祖萌在重庆创办《渝报》,宣传通经致用,变法维新,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为四川报业之始。

  光绪二十四年(1898) 赴成都长尊经书院,发起成立蜀学会,与吴之英等创办《蜀学报》,宣传西学。为法国名著孟德斯鸠《法意》作注,并撰成《法意钞案》。同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宋育仁以推新变法罢官,闲居京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入湖广总督杨士骧幕,建言整顿财政,重惩贪污,进行一些改革。由是得罪于权贵,竟被解聘,困居京师。

  中华民国元年,受聘为北京国史馆修纂、代理馆长。民国3年,上书袁世凯,要求“还政于清”,遭到拘禁,以“危害民国”罪,押解回川。回川后,以名儒受聘成都国学院主讲,撰成《诗经毛传义今释》、《尓雅今释》、《孝经正义》、《礼运确解》,又出长国学院。民国10年,受聘为四川通志局总裁,主修《四川省志》,应聘监修《富顺县志》。宋育仁因劳成疾,病逝成都,终年74岁,葬于东山。门人弟子,共聚哀悼,私谥之为“文康”。

——《富顺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P694-695页


民国二十年《富顺县志》序

邑人 宋育仁

  《富顺县志》踵《段志》而作,规矱蜀前哲《华阳国志》之义法,原编辑张懋宣为编辑主任。初,原设总编辑、编辑,惟陈伯勖编辑与张懋宣主稿为多;逾年,陈伯勖叹逝,增置张懋宣为编辑,主校陈孟甫京卿实任总检校,乃克蒇事。省局设校勘、收掌兼文牍,宋维彝、王本一、宋琦分任其事;宋维彝所勘落,由陈京卿复加检校。其列名在籍,议循官局修书例,仍附题名,但注其主任事实于题名下,以表成绩。旧以方志为图经,故用舆地称首。今更考古今,原建郡国,置县邑始划分方域,则建置为先,即沿革在焉。重规定建置第一,仓储第二,方域第二,庙坛第四,食货第五,学校第六,礼俗第七,兵防第八,官师第九,选举第十,人物(上)十一,人物(下)十二,人物列女(上)十三,人物列女(下)十四,艺文十五,杂异十六,叙录十七。

  《富顺县志》自段懋堂修定,列于名志,与武功朝邑同称。于后有邑人黄定湖、吕席卿续乾隆以后循旧例故事,编者误称黄、吕两志。今为改刊数处,以见例史体不相袭,而渊源有本起。兹循官局修书例,经张总编辑发为凡例,其说《华阳国志》一条,经与之讲求,而说例尚未能明也。良史之著,以谋事述何篇,所谓明于国故而怀其旧俗者也,志其大者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即君子之道也。其人物列名,末世所争,尤难部居不杂厕矣!古之称女士,谓女而有士行,非止于守志不贰,《华阳国志》之志列女,若马敬司王氏三母,亦非专主临川锈黼之歌也;道将与《国志》人物之次,别录耆旧。与全体义例相表里,乃次以耆民之等义始有伦属。刘自乾、甫澄两公,以新修《大邑县志》,嘱订特有耆旧一例,上承全体,侧注一目,实为完善。初,欲仿其例,总编辑凡例已出,惮于修改,乃商为“校勘记”殿后。

  是书发起为彭功武知事,初,县会议以县人任总理,阳既知事致聘,余以总理由知事兼任,乃川中修志通例,因辞总理而就监修。今改设县政府,李久恒县长持县政之权衡,乃以毅力成之,其功独伟。

辛末夏正仲秋朔五月宋育仁撰

——民国二十年(1931年)《富顺县志》


《富顺西湖消夏》

宋育仁

凭栏无力玉山斜,笑指青杨引黑鸦。

隔岸疎钟知佛寺,绕湖深槛识人家。

相逢旧雨肩挑笠,列坐名流舌粲花。

日夕酒阑歌咏起,罗衣纨扇映窗纱。


湖上柴门压水斜,门前鸡唱斗晨鸦。

客来共话沧桑劫,世变休矜赵李家。

但说愁多宜纵酒,始知人老不如花。

未须娥月窥窗入,赖有清风揭绛纱。


月将东上日西斜,三五归飞散队鸦。

林外竹萧通野岸,湖边丝网认渔家。

一生莫负杯中物,万事都如镜里花。

皂帽青衫聊自得,何心久倚帽簷纱。


绿竹猗猗绿柳斜,朝啼杜宇暮啼鸦。

沧桑一变几无国,萍水三迁岂有家。

聊浥金樽浮竹叶,莫将白发对菱花。

闲游怕忆兴亡事,泪满轻罗汗透纱。


——《共和》杂志1914年第1卷第1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